〈社論〉地球海洋發燒 臺灣不可不防

醒報編輯部 2024/05/16 10:58 點閱 1254 次
科學家今天警告,過去35年來,出現具潛在破壞性海洋熱浪的天數翻倍,若照目前的氣候變遷態勢看,日後可能增為5倍,恐嚴重衝擊生態及海洋調節溫度的功能。(中央社)
科學家今天警告,過去35年來,出現具潛在破壞性海洋熱浪的天數翻倍,若照目前的氣候變遷態勢看,日後可能增為5倍,恐嚴重衝擊生態及海洋調節溫度的功能。(中央社)

根據歐盟哥白尼氣候服務中心的數據,從去年五月4日以來,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溫度開始大幅高於長期的正常水平,不僅每天都打破了一年中同期的單日記錄,今年二月和三月,海面日均溫還達到了 21.09℃的新高值,升溫的速率完全超出了預期,引起氣候研究人員的密切關注與擔憂。

以大西洋赤道附近來說,今年四月下旬的海面溫度竟與以往的七月相同;不但海溫偏高,目前海洋熱浪的熱水團範圍已經覆蓋了近30%的海洋面積 (約有1.1億平方公里),相當於北美、亞洲、歐洲和非洲的總和,顯示海洋暖化的嚴重性。

海洋熱浪生態衝擊廣

海洋溫度飆升,會引發致命的後果,尤其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損害最大。上(四)月15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署及國際珊瑚礁倡議組織正式宣佈,繼1998、2010、和2016年後,從2023年持續至今的海洋熱浪已出現了第4次的全球珊瑚大白化事件,這是生態的浩劫,因為珊瑚礁是大約四分之一海洋物種的家園。

海洋熱浪會助長有毒藻類大量繁殖,使得有害藻華的風險不斷攀升,不單是殺死世界各地的魚類、鳥類和海洋哺乳動物,藻類繁殖的快速增高還會大量消耗海洋中的氧氣,導致許多沿海地區無氧死亡區的擴增。

極端高溫對海鳥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高溫的海水裡,魚類和蝦類等海鳥的獵物會移動到低溫的區域,但鳥類卻受到限制,特別是在繁殖季節,海鳥為了撫育幼雛,無法擴大領域或移動太遠,也只能潛到一定的深度捕獲食物,因此近年來許多研究報告都指出,繁殖期的成年鳥類死亡率格外的驚人,導致代際之間的種群數量開始出現巨大缺口。

海洋熱浪助長颱風威力

高溫的海水會蒸發更多的水分,加上升溫幅度接近1.5℃的大氣層可以多吸收10%的水汽,造成的另一個顯著的影響就是破紀錄的強降雨。 最近中東、南亞、中國大陸南方、南美巴西、非洲肯亞等地的超大豪雨與洪澇,都可以看到豐沛海洋水汽所扮演的重要腳色。

溫暖的海洋為熱帶風暴提供了額外的能量,有助於加劇颱風的強度。一項2022年的研究顯示,海洋暖化會使美國東南部周圍的海洋、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發生強烈熱帶風暴的風險提升1倍以上,這種趨勢其實適用在全球各處。去年十月太平洋東部的颶風「奧蒂斯」,就在一夜之間從熱帶風暴增強為五級颶風,給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阿卡普科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就是不可忘記的殷鑑。

慎防對臺灣的影響

海洋熱浪對全球造成的影響,都會出現在臺灣,我們一定要審慎因應。臺灣周圍的海域,是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地區,有毒藻類大量繁殖,一定會嚴重傷害水產養殖業的生存,不但減少產量,還會使毒素在貝類的水產中累積,傷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臺灣周圍海域的珊瑚礁,是許多魚類的棲息地,維持著重要的沿海漁業,不但是生態系統的基礎,還保護我們的海岸線,降低颱風侵襲期間風暴潮的嚴重影響。可是日益嚴重的珊瑚白化現象,會重挫我們的珍貴生態系統及海岸保護功能。

嚴防颱風季

接下來正是臺灣的颱風季,海洋暖化帶來的強降雨及超強颱風的高風險,更是我們絕對不能輕忽的危機。我們才剛剛經歷一個強烈的地震災害,正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與人力去進行災後復原,若是再來一個高衝擊的自然災害,將是國家及社會難以承受的沉重壓力。

海洋高溫的衝擊廣及農業、漁業、生態系統、人類健康等方面,是全球也是臺灣的重大挑戰;但是在我們還沒有積極做好碳減排的工作以前,這個重大危機還會持續並進一步加劇。我們實在迫切的需要各國政府、企業和每個民眾都承擔起應負的責任,共同努力實現碳中和及永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