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咖啡坊》從比亞迪、特斯拉之爭看台灣車市

邱文福 2024/05/06 10:30 點閱 336 次
台灣裕隆與鴻海合作生產的n7純電車。(網路截圖)
台灣裕隆與鴻海合作生產的n7純電車。(網路截圖)

免稅誘因下,在台灣現階段購買純電動車相當划算。但未來氫能、氫電、混電與傳統燃油車才是市場較佳的選擇。

英雄不吃眼前虧

台灣南北全長不過400公里,只要找好充電樁所在,完全可以暢行無阻,只要不上中央山脈就不用擔心電池因為低溫成廢物,也不必擔心將來電池報廢如何處理(那是官方需要煩惱的事),民眾只要把買來或租來的電動車用到極致,就是最佳選擇。

但政府有可能轉向鼓勵或國家成立氫能發電,使氫電成為國家重點戰略產業,未來可能車輛稅制全面更新,撤銷燃料稅、撤除純電車零稅率,改依車重標準、車身尺碼標準或車價標準作為課徵汽車使用費或奢侈稅,而不是純電車按照馬力課稅的基準。

台灣只是小咖

小咖身分的台灣,市場全球排名雖在前25大,但在電動車產業幾乎沒有發言權,官方政策除了給純電車免牌照稅,還曾經有獎勵補助。事實上,台灣的電源除非是離峰儲能,否則根本不是綠電。再說,未來車業競爭已不再是純電,而是氫能、氫電、混電與燃油車並存的競爭。雖然中國汽車的總產能一年可以高達8千萬輛,銷售卻從未突破3千萬輛,且全球各國也會全力捍衛自家車廠的利益。

中國製造進入臺灣已經不是傳聞,而是會越來越多,只要70年來的CKD(只允許完全散裝零組件進口組合)政策不變。有市場人士推測,未來可能連福特、本田都會撤場,日產、三菱代理權甚至拋棄,只剩下豐田對抗裕隆、中華採用的中國產品競爭。

包括比亞迪在內,中國車企已全部將重心放在海外市場,台灣雖小,只要有利可圖加上政治回報,比亞迪十年前就已經悄悄進入台灣,稍後正式躍上檯面,拉出通路也不無可能,不會讓上海MG名爵與東風小車跟大車(累計已超過100輛)獨大。


”AA”
中國電車品牌哪叱車款之一。(網路截圖)

市場最佳選擇

如果純電車繼續免稅,在台灣選擇純電車是當前最佳選擇。因為免稅、又有低價電費。再說,中國車現在確實進步很多,特別是已經有15-20年以上造車經驗的廠家。比亞迪甚至在美國的400多個城市設點,除了資金外逃準備大張旗鼓勢在必行。比亞迪自身對中國市場除了拿補助,應該不敢有太大的期待,畢竟還有強大政治背景的對手在,但進軍泰國、烏茲別克、匈牙利、越南更值得觀察。

中國因為人口紅利及土地夠大,用國家力量培植電動汽車產業,已經養大了比亞迪等車業。這讓2008才啟動真正電動車事業的特斯拉,遇上1995成立的比亞迪當然吃鱉,且進入中國遇上的是壯大的比亞迪,只是電動車之爭。


”AA”
中國首家純電車在華爾街上市的蔚來,雖已虧損近300億人民幣,依然努力求生。(網路截圖)

台灣躍上國際舞台,近年是台積電跟輝達,稍早是為特斯拉製作馬達的富田電機,更多電動車相關領域的民間戰士,2005起就進出中國參與電動車發展,比特斯拉成立時更早,只是人與企業多半已撤回台灣或轉戰AI之類的,因為沒有台灣自主品牌的積極引導,連近幾年的鴻海MIH雖然擴編全球盟友,但是要成為供應鏈成員,除非設計、生產、銷售能全面落實才行。


”AA”
VAG西班牙SEAT品牌延伸的車款 換上新設計車頭,廠徽移至引擎蓋前緣。(網路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