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的病歷紀錄,通常包括「主訴」、「現在病史」、「過去病史」、「家族史」、「職業」與「個人習慣」等等,是醫療人員形成初步判斷的主要依據。
這些項目以外,也有一定重要性,卻不是對每一病例都是關鍵,所以有時會被忽略的是「社會史」。社會史也可說是「社經地位」。社經地位通常能從職業大略掌握,但不是很精準。
臨床人員對病人需要有更多關心,才能了解社經地位的影響,這類資料,也不屬於主要探究遺傳性疾病的家族史範疇。
社會史要掌握
許多年前,歐洲醫學教育資料中,曾經展示一個病例,說明了若社會史沒有掌握清楚,就會出現差錯的情形。
那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某年冬季因「肺炎」而被送到醫院住院。肺炎並不嚴重,所以施打抗生素幾天後就出院了。不料,出院後沒幾天,病人又再度肺炎住院。初始醫師以為治療不完整,所以就多住了幾天。
但這次出院後不久,肺炎又復發而再次住院,如此折騰三、四次之後,社工人員到他家中訪視,才發現他經濟狀況不好,裝不起「暖氣」,而這才是他不斷發生肺炎的原因,並非哪次治療不完整。
燒木材度寒冬
兩年多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烏國無數居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慘劇,一開始也引發地緣性的能源供應陷入危機。原本已箭在弦上的全球減碳性計畫也只好擱置,必須燒煤、燃燒木材,以使環境溫暖一些,才能度過寒冬,當時成了一些國家,尤其是歐洲北部的許多居民不得不然的選擇。
戰爭就這樣繼續下去,各界也從起初熱血沸騰,逐漸轉變為淡漠倦怠了。天主教教宗稍早前呼籲,烏克蘭應該有「舉白旗」的勇氣,引起許多人不滿:教宗為何未譴責入侵者或要求它停火,卻反過來叫受害者投降?
掌握社會史
然而,無論是「人與病」或「人與人」的戰爭,道理都可以互通。回首檢討這場戰爭,「師出何名」並非沒有跡象可循,因此應該有「防患未然」的可能,但政治診斷人員的病史詢問中,「社會史」的掌握顯然是不及格的,所以「病痛」就似乎看不到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