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商務體系中,有個頗常見的名詞「第三方支付」,意思是在網路購物,買者先把費用匯入非金融業的獨立第三方帳戶內,待第三方確認買方收到貨品後,才把費用轉入賣方帳戶。此種模式可避免買方已付費,卻拿不到貨,或賣方已出貨,卻拿不到錢的情形,在許多國家或地區已通行了好一陣子。
款到付貨
台灣資通速度很快,第三方支付早已進步到把金融機構也納為平台的電子支付與行動支付,還比第三方支付方便。個人購物當場取得,根本不用第三方介入,但若行動裝置先付款,似乎就變成「款到付貨」,與第三方支付「貨到付款」不大一樣,但只要賣方信用好,出差錯機會也很小。
第三方支付是金融商務「專有名詞」,似乎很稀奇,但其實運行已久的保險體系,早就有「第三方」的概念,只是商業保險出險理賠機率不高,所以第三方角色不明顯,倒是社會保險,相同邏輯從勞保到健保,可說已把第三方支付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健保已成立三十年,比金融商務的運用還早。
醫病關係不一般
被保險人(病人)到醫療機構就醫,通常只繳納掛號費及部分負擔,其餘大多數費用,就由醫療機構向保險人(健保署)請領,程序上,「貨到付款」,可說是不折不扣的「第三方支付」。
營利的「買賣」及「生意」,「第三方支付」能保證交易安全,但對於非營利的「任務」與「事工」,例如醫療,有人說套用第三方支付,有點不倫不類,但若精神相同又何妨?重點是能發揮什麼作用?
病人與醫師間,必須存在著同理、諒解、慈悲與照顧的關係,所以醫師為病人提供醫療服務,然後就像到超商購物一樣,一手交貨一手交錢,坦白說,情勢必然很難說不會有些尷尬。
醫療與金融第三方支付不同的是,前者雖然「貨到」,但第三方健保署並非百分之百「付款」,會打折扣或甚拒付,所以常發生爭議,但這是另一層次的問題了。
只是就實務面論,費用的事,交給「第三方」處理,醫師與病人基本上就是「就病論病」,不會太直接被金錢往來所干擾及影響,仍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