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綠能發展是未來必走的路,但是地窄人稠,缺乏天然資源,生產成本高昂。去(2023)年國際能源燃料價格高漲,台電虧損高達1985億元,電價據估計至少要調整5至6成才夠成本。加上碳權交易實施,綠電成本高,通膨壓力沈重,經濟挑戰才剛開始。
碳交所功能待發揮
全球已有90個國家規劃在2025年綠能將佔總發電量5成,50國預定2050年達到100%綠電。我政府的目標是2025年綠電提高至20%,燃煤30%,天然氣50%。如今,綠電自由交易迫在眉睫,台灣碳權交易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去年2月15日實施後,已跨出第一步,正式啓動交易,挑戰日益嚴峻。
然而,目前碳權只能買,不能賣,碳交所的碳權不能抵碳費,無形中限制碳交易的流動性與價格發現,都是未來亟需改進的問題。以全台控管用電前5百大企業計算,總排放量約1.8億至2億噸CO2e,如果有3成使用5 %的碳權抵減,將有270萬至300萬噸的抵換需求,市場規模約為12.6億至15億元。正考驗碳交所如何發揮功能?
碳費、電價導致通膨
今年起,環保署擬對287家直接碳排每年超過2.5萬噸大戶,與250家高用電量的間接碳排大戶課徵碳費。需要注意的是,碳費將可能造成通貨膨脹,再加上當前台電虧損嚴重,將電價壓力轉嫁消費者又勢在必行,雙重壓力可能造成的通貨膨脹疑慮,恐怕是政府無法迴避的挑戰。
企業經營與物價
依據倫敦政經學院評估,我國課徵碳費如以每噸新台幣300元計算,推估會減損一年GDP達0.32%,並推升物價上漲0.62%。台灣以出口為導向,必須重視美、歐碳關稅,美國自今(2024)年起,每噸將課徵55美元(約新台幣1690元),歐盟碳權平均價格每噸85歐元(約新台幣2865元),促使台灣GDP折損3.06%,物價上漲5.92%。
企業碳排成本大
因碳排綠電需求,以及碳權價格因素,可能影響的產業包括:水泥、鋼鐵、塑化、光電、造紙,都將面臨成本增加的沈重壓力,加上電價上漲蠢蠢欲動,政府應積極協助企業,因應全球淨零碳排,所導致的通貨膨脹難題,防止重創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全台用電量前2萬多家企業,占用電量約60% ,如何改善生產流程,節約用電,政府應積極推動節能服務產業(ESCO),協助企業分析可行的節能改造措施,再運用節省下來的成本,支付費用,讓企業界減少更多的碳權費用。台達電是很好的範例,該公司透過全面規劃ESCO,節約用電高達5成,值得推廣到各企業實施。
台電公司嚴重虧損,加上綠電成本高昂,碳權交易實施,電價上漲壓力沈重,如何防止通貨膨脹惡魔蠢蠢欲動,衝擊經濟發展,影響人民生活,政府應提早規劃因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