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台灣農業的「七大」對策

李武忠 2024/01/03 17:04 點閱 2701 次
AI農業提高技術集成化和產業化能力。(中央社)
AI農業提高技術集成化和產業化能力。(中央社)

台灣農業要走向更永續、高效和氣候友善的未來,需要具前瞻,有信念的國家掌舵者,扛起治理國家的重任。

傳統農業生產強烈依賴天然資源基礎和氣候條件。如今隨著人口老化、基層勞動力短缺、年輕人不願務農以及極端氣候加劇、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口、能源短缺、生態環境污染等多重衝擊,加以農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受到嚴苛的挑戰。

傳統農業難永續

加上蔡政府意識形態讓台灣難以加入區域經濟組織(CPTTP,RCEP),無法爭取到關稅優惠和原產地優勢,讓台灣農產品外銷路越來越難行,傳統農業已經難以因應,遑論永續經營。即便政府持續給予大量的補助和福利,仍然難以應對,未來農業激烈的國際競爭。

想要應對極端氣候,維持台灣的食物安全,提高農民務農意願,強化農民應對更不確定未來的能力,傳統農業需徹底脫胎換骨。畢竟相較於抗中保台,民眾更關心的是日常生活(如缺蛋,衛生紙、食安,高物價等等),而政府在經費,人力,制度的支持,對農業競爭力的提升至關重要。

翻轉農業七對策

要翻轉台灣農業,讓農民能過上好日子,讓民眾安穩過日子,除了要勇於革除,現行農業施政的缺失和弊端外,應該杜絕選舉、派系等酬庸,不濫用網軍,用人唯才唯德(不能巧言令色,不講求誠信等),

建議應積極來推動「七大對策」:
1.積極透過制度、教育、經費,推動新科技創新研發(如運用卓越的科技打造兼具創新及氣候韌性的AI農業,建立即時和精確的農業大數據庫等等),彌合城鄉數位落差,使農民能夠更有效率、更永續地種植作物,同時減少浪費及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形成競爭差異化,並提高技術集成化和產業化能力,在原始創新和前瞻技術突破上取得先機。

2.多元培育新農業人才,降低對勞動力的依賴,為農業注入新活水(如有系統建構多元學習管道,大幅修正大專院校授課內容,兼顧理論與實務,縮短城鄉數位落差(讓老農也能共用技術紅利),創造年輕人樂於下鄉的環境,並參考日本政府推動水產業智慧化,採取所謂「伴跑者」的人才培育制度,而不是淪為形式。

重視回購率

3.有計畫開拓高端外銷市場,癥結在於須因地制宜,專區生產,強化農業和企業深度合作融合,強化產品品質和食安,與國際標準認證接軌,重視消費者回購率而非放煙火式促銷。

4.推動再生友善農法,實質改善土壤健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提高農業抗災靭性,增強抵禦生產和市場風險的能力,降低糧食損失和浪費,並在確保糧食安全原則下,積極推動農業淨零措施,並利用碳匯為農民增加收益。

5.落實農地保護,建構完善的農業應急管理體系,力推藍色經濟,結合藍色糧倉和綠色糧倉,穩住糧安和民生。

以合作取代競爭

6.重視中國市場不過度依賴,兩岸應以溝通替代對抗,以合作取代競爭,並設置設置風險預警暨管控機制,讓農產品輸陸重回正軌。

7.公開攬才,疏通升遷管道,全面提升政府執行力及民眾滿意度。
選舉是一時的,生活卻是一輩子的,台灣農業要走向更永續、高效和氣候友善的未來,需要具前瞻,有信念的國家掌舵者,扛起治理國家的重任,問題是,台灣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