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候選人政策支票 學者:檢視其預算

簡嘉佑 2023/12/19 12:50 點閱 4644 次
圖為工鬥遊行。選舉將近,許多民團拋出公共政策議題,要求總統候選人表態。(中央社)
圖為工鬥遊行。選舉將近,許多民團拋出公共政策議題,要求總統候選人表態。(中央社)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趁著大選,許多民團拋出公共政策議題,要求總統候選人表態;總統候選人也就各大議題做出回應,盼能吸引更多選票。但這是應付選民的選前安撫,還是當選後可能執行,實在令人懷疑。對此,學者曲兆祥強調,檢視政策的可行性,最重要的是要看候選人能不能清楚交代「財源」。

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教授劉兆隆指出,評估重大公共政見主要可以從「政策延續性」、「他國經驗與配套措施」與「比較鄰國國情」三點入手,從多元角度判斷政策可行性。學者曾冠球另認為,要從政見的目標與手段衡量,才能判斷政見不會淪為「給糖吃」的買票。

只談願景、難成政見

台師大公民活動系教授曾冠球指出,任何政見都是要解決問題,所以判斷政見的第一步就是「問題重要性」,如這個政見有沒有精準切中民眾身旁的議題,因為很多政見都是專家學者寫的,可能沒有了解實務或民情的實際脈絡,就會出現政見窒礙難行或無疾而終的結果。

他說,第二步就是要判斷「目標明確性」,政見最起碼要有短期與中長期的規劃,如果政見總是打高空,只講中長期問題,談那些50年後才會達標的願景,那對只有四年任期的總統而言,該政見有提跟沒提就都一樣。

曾冠球指出,最後就是要檢視「手段與目標關聯性」與「手段可行性」(如錢從哪來),像面對青年租不起房的困境,政見若要不斷花錢處理,就無法解決租屋黑市的問題。他認為,政見不是不能花錢,只是除了給糖吃之外,也應考量基礎建設或修法等制度面向,或是否能拿出創新方法解決舊問題等。


”AA”
2024年總統大選在即,勞工團體2024工鬥行腳隊伍2日從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出發,表達7大訴求,呼籲總統參選人正視勞工低薪等問題。(中央社)

財源何在是重要指標

曲兆祥認為,政見也有不同的類型,例如統獨議題這種涉及意識形態的政見,雖然可行性低,但偶而會成為煽動民眾心理的口號,也是一種政見的表現。他強調,然而,像是社福等公共政策大多數都會是所謂的「撒幣」政策,檢視此類政策可行性的最佳方法,就是查看政策有無明確的財源規劃。

曲兆祥舉例說,像有歐洲國家領導人就曾喊出開徵富人稅,來支援社會福利措施,同時更讓老百姓知道要花多少錢,所以一旦落實福利政策,每年會為政府增加多少負擔,錢有要從哪來,候選人都應該說明清楚。他說,無論是哪一個政黨只要提出福利政見,卻不提背後的財務規劃的話,「那就是大撒幣政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劉兆隆表示,首先,「政見是不是在過去的基礎延續出來」,例如老人假牙補助等政策,都是過去曾推行過的方案。無論政策是延續至今或遭到中止,背後一定有要它的考量因素,這就會成為檢視政見的重要指標。

他提到,再者,也會檢視國際上有無相關政策,例如國際上有許多國家都有祭出國民年金的福利政策,這時就應觀察這些國家落實政策時,有無任何配套措施、稅制有無一併改革等,才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劉兆隆指出,最後就是「鄰國國情的比較」,例如我國落實全民保健制度,最常比較的國家就是新加坡,另外如高鐵等重大公共工程政策,就是拿日本與歐洲系統進行比較。他強調,政見可以從歷史或其他國家學習經驗,多元性研判政策可行性。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