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旭岑談音樂》阿拉貝斯克般的魔幻時刻

蕭旭岑 2023/12/12 13:22 點閱 2742 次
與德布西同時代的烏克蘭鋼琴家Leff Pouishnoff留下的第一號《阿拉貝斯克》紙捲錄音,呈現如今已難再現的呼吸與氛圍,宛如魔幻時刻。(作者提供)
與德布西同時代的烏克蘭鋼琴家Leff Pouishnoff留下的第一號《阿拉貝斯克》紙捲錄音,呈現如今已難再現的呼吸與氛圍,宛如魔幻時刻。(作者提供)

將近三十年前,有一年除夕夜,我和母親、弟弟,因著湊巧的機緣,到了我們都不太熟悉的台北街頭,吃了一頓奇幻氣氛的年夜飯。

我已經忘了是什麼原因,為何母子會出現在不熟悉的台北街頭。或許是去探視爺爺吧(那幾年爺爺病重),又或者是逃避什麼也不一定,現在回想起來也不是那麼重要了,我們母子三人,就這樣踱步到台北東區,彷彿是世界上僅存的三人,但世界並沒有遺棄我們。

想吃年夜飯

我們漫無目的地,找著有素食(媽媽吃素)、還在營業的餐廳,但是除夕夜,到那兒去找呢?對台北毫不熟悉的一家三口,信步相依而行,沒有特定目標,也沒有特別的期待。

那應該是父親最糟糕的時候吧,現在想來印象模糊,或許糟糕與最糟糕也沒有什麼差別,只依稀記得那時沒有絕望的情緒,只有想找個地方,母子三個人一起吃年夜飯的想望。

走了不知多久,突然發現一家位於二樓的法式素食餐廳(居然有全素食的法式餐廳,非常魔幻寫實),三個人又餓又累,沒什麼想法,就這樣直接上樓去。一上樓,接待我們的侍者像經典日劇《料理新鮮人》裡的外場侍者領班北村一輝有專業與笑容,我們坐在距離窗戶兩公尺左右的位子,是我依稀的印象。

法國素食餐廳

雖說是年夜飯,但餐廳沒什麼人,我們母子三人,就這樣吃著很奇特的一餐,或許是我們三人一生中最特別的圍爐也說不定。侍者很專業也很nice,記得用餐的過程,上前菜、湯、主餐,都會跟我們解釋,偶爾聊聊,三十年前的台北冬天,沒有現在這麼冷,餐廳裡頭,洋溢著我們當時從未想像到的暖意。

那是我們母子三人,對發生在生命的事,無計可施、無可迴避,只能相互扶持、相互打氣的一段珍貴記憶。

多年以來,我從未問過媽媽、老弟,還記不記得那個奇怪的除夕夜;而在台北廝混、進而討生活的我,對台北街頭逐漸如入侵腦細胞般的熟悉後,數次再回去東區那幾條街尋找那家法式素食餐廳,竟未曾再找到過,也許說不定是我漏看了,或者,真的是魔幻寫實也不一定。

想起《阿拉貝斯克》

不知為何,我一直記得這奇幻時刻的年夜飯,每當我想到那個夜晚,我腦海裡就迴響起偉大法國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著名的鋼琴曲:第一號《阿拉貝斯克》。

德布西的兩首《阿拉貝斯克》(Deux Arabesques),也翻成「兩首華麗曲」,是他在1888年作曲、1891年修改的小品。當時德布西才二十餘歲,算是他最早的鋼琴獨奏曲,創新的觀念與技法,對後世許多作品都有所啟發。

「阿拉貝斯克」(Arabesque)就是「阿拉伯風格」,通常指阿拉伯式的蔓藤花紋。德布西刻意用音樂表達視覺意象,以分散和弦、三連音、琶音、右手與左手的複節奏,佐以浪漫色彩的和聲運用,讓音樂呈現「蔓藤花紋」的質感。

宛如魔幻時刻

尤其是第一號《阿拉貝斯克》呈現出如夢似幻,宛若魔法般的氛圍,特別讓我想念生命中,那段與母親、弟弟相依為命,共同面對未知命運的時刻。

這兩首曲子有許多名家的經典錄音,但最觸動我的是和德布西同一時代,如今已少人記得的烏克蘭鋼琴家Leff Pouishnoff(1891-1959),在德布西辭世後幾年留下的紙捲錄音。那演奏呈現出如今已難再現的呼吸與氛圍,宛如魔幻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