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邏輯思考力:玩一場擴張邊界的遊戲》

醒報編輯 2023/11/01 19:31 點閱 1891 次

學習獨立思考→培養思維能力好理解各方觀點
增進職場溝通→依循大腦習性找到最佳連結
運用決策思考力?→用框架界定問題做最優選擇
想自我成長→懂得邏輯本質來擴張思維認知

把複雜資訊梳理成大腦找得到的地圖→用歸類分組來「收斂」資訊,做簡報、回報工作近況→利用時間+數字連結「因果」,名創優品的實體店鋪設點選擇→由下流量與轉換率往上推導「結論」
銷售會議討論如何增加銷貨收入→利用「MECE」確認影響銷售的變數,融合大腦學習法+問題解決與決策分析框架+各大知名思考原理,打造一本大白話的圖解邏輯思維!

不管是在生活上面或是職場工作中,我們碰到周遭的朋友或者同事的時候,彼此之間經常有以下的提問:

「晚上要和朋友聚會,有沒有推薦的餐廳?」
「有沒有值得信賴的供應商可以推薦?」
「最近公司要擴張,需要招聘一批儲備幹部,你有沒有好的人才可以幫忙推薦?」

大腦記得住

不管大家最後列出的推薦清單是什麼,我想在聊天或交流的過程中,彼此都會分享推薦的理由,也就是推薦的邏輯到底是什麼。但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理由或邏輯,卻不太常發生在談話當中。

那就是,這些提出推薦清單的人,提出的人事物都是他們腦袋裡能夠「記得住」的東西。說起來很簡單,但很多人最常忽略這個的一環,仔細想想,談話的過程當中,如果記不住的東西,又怎麼會成為邏輯思考的內容呢?

記得住才是自己的

我有一位非常專業的品酒師朋友,熱中和我們分享品酒經驗。每當我們問他某款酒好不好喝的時候,他常常會以這種方式開頭:「這款酒我曾經喝過......」。

後來交往時間一久我才知道,其實品酒師最大的品酒邏輯,是仰賴自己曾經喝過、品過,更重要的是,必須把所有品酒過程當中的嗅覺、味覺、色覺的經歷全部都要記錄下來,成為他未來品酒分析和比較的邏輯標準。

聽起來很簡單,但是以邏輯思考的概念來說,卻是非常的深刻。因為沒有喝過的酒,就相當於之前我們所說的「不知道」。對於「不知道」的事情,是沒有辦法推論出任何邏輯的。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品酒師極度地在乎和珍惜品嚐珍貴酒款的機會。

尤其是那種非標準化量產的各種不同年份、不同產地的酒,隨著時間的經過,只會慢慢減少,喝了一瓶少一瓶。也正因如此,把握每一個品酒機會就變得格外的更加關鍵。

學習記憶力

再者,「記憶」這件事情更是品酒師需要刻意練習的部分。不管是酒的色香味、瓶子的外觀、酒的產地、年份,甚至酒莊、酒莊的主人,以及相關的所有歷史故事,全都可以成為記憶的重點。

而這些所有記憶彙整的結果,就成為品酒師持續不斷累積的知識儲備,也成了品酒過程當中,可以信手拈來與推薦交流的主要邏輯了。所以說……

記得住,才有邏輯可言;
記不住,哪來邏輯可述。

就像我問別人碳酸飲料品牌的第一名是什麼?大家會說可口可樂。然後第二名會說百事可樂,接著第三名就開始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了。如果改問速食店的品牌第一名是什麼,大家可能會說麥當勞,然後第二名也許是肯德基,再來第三名又可能是進入群雄割據大亂鬥的局面了。

所以說,連大品牌想占據我們的記憶都如此困難,如果我們不能在推銷產品過程當中,能夠盡量讓消費者或客戶記住,又怎麼能夠成為他們選擇的邏輯。因此,「與其多,不如少」。

沒有機會選擇;

記得住,才有機會選擇。
這就是為什麼我和團隊在做「郝聲音」Podcast的時候,都告訴周遭朋友,我們的主要內容是從「音樂」開始的,而且類別是「表演藝術類」。很多朋友認真聆聽之後,往往會很驚訝地告訴我們說:「郝哥,你們製作的內容不只是音樂而已呀!事實上,各種不同的知識含量包羅萬象。而且就連音樂相關的藝術類別,也包含各種不同型態,例如:舞蹈、畫畫等等。」

然後,我就會很開心的告訴他們說,「對啊,只告訴大家是『音樂』類別,是因為比較好記嘛!」既然所有的內容這麼樣的上天下地,通古道今,我也總不能告訴大家,我們的郝聲音Podcast,主要的內容叫做「什麼都做」吧!回到剛剛的總結,正是因為「什麼都做」,大家就會「什麼都記不住」,我們也就沒有辦法成為別人心目中的選擇邏輯。

有兩個字叫「口碑」,我聽過最傳神的定義,就是「用一句話讓消費者說出你的好」。既然口碑是要口耳相傳,那麼必須是好事而不是壞事,而且資訊量不能太多,為了讓大家記得住,這個一句話就成了「與其多,不如少」的最佳體現。因為如果大家都記不住,又怎麼能夠幫你口耳相傳,成為大家心目中有口碑的選擇。

無法推演邏輯

相信很多人都認為,當今是科技時代,不用花費力氣去記太多事情,只要你有需要,查找谷歌大神不就得了,手機是取代記憶最佳的良伴。但某次,有個朋友想要查找資料,問我說:「有個跟虛擬貨幣很類似的概念,就是什麼N字開頭的名詞,我想要了解一下那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但是現在想查卻記不起名字來,你能告訴我一下嗎?」當我告訴他說是不是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的時候,他不只開心地向我道謝,還說他一定要記住。

話說他又該怎麼記住呢?因為在我的腦袋當中,從來沒有背誦過NFT這三個英文字,我們怎麼能夠有著相同的對話邏輯?

記得在台積電工作的時候,工廠裡面常常會把PDCA四個字掛在嘴巴上;也就是計畫(Plan)、執行(Do)、分析(Check)、建議(Action),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四個過程,卻是非常大道至簡、極具邏輯的管理工具。而且老闆常常會抽考,在沒有任何文件檔案資料的情況之下,要我們用口頭的方式練習陳述PDCA的模擬循環和工具內涵。

最剛開始的時候,老闆的抽考常常是走到你座位旁邊,突然問起這項專案的計畫是什麼?執行情況如何?做了哪些分析?有什麼建議?在腦子一片空白的情況之下,PDCA的邏輯循環根本答不出來,所以通常是弱弱地回答:「老闆等一下,我翻找檔案資料之後,再向您報告。」接著就是被活力十足的炮火盯了滿頭包。

所謂「一回生,兩回熟。」知道老闆常會不定時盤查之後,所有相關的資料,自然而然就不再只是看過、聽過,還要把它背起來、記在心裡。久而久之老闆再抽查的時候,回答模式就變成:

PDCA要記熟

「這項專案原來預計(Plan)把流程從10天縮短成3天。經過這兩個月的執行(Do)之後,我們透過分析(Check)已經確認可以把原來的流程裡18個作業,減少變成8個作業,而流程時間可以從10天縮短成4天。雖然沒有辦法達到原來計畫目標的3天,但是改善效果也非常顯著。所以我們建議(Action)先施行改善流程,從下個月開始實行新標準作業流程SOP(Standard of Procedure)。」

看完上面的陳述,是不是感覺既專業又有邏輯。然而,從需要查找報告,到可以自在地侃侃而談,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必須把所有相關的資訊給「背下來、記起來」。什麼叫邏輯?

記不住沒有邏輯;
記得住才有邏輯。

記住才會拿來用;
拿來用才會有用。

思維工具有那些

1、心智圖法
不論聽過、看過,或者是讀過、學過任何相關的資訊,可以透過「心智圖法」(Mind Mapping),利用「回想」的方式回溯記憶。雖然回想的過程可能會有點痛苦,但是透過心智圖法來回溯記憶,能夠強化我們對資訊的記憶。

2、教學相長
透過心智圖法的整理之後,可以藉由各種不同的機會,分享或講述給他人聽。每一次的分享和講述,都會再度強化知識點的記憶,甚至連帶著把個人的經驗以及新的知識串連在一起,更進一步加深記憶點和其他相關知識的邏輯。

課後練習
1、找一本書或是一堂線上課、電影或戲劇,在上完課或者是欣賞完影視劇之後,試著利用心智圖法回想並且寫下自己記住哪些要點。如果覺得紀錄不夠完整,可以重新翻閱或者是觀看,重複兩到三次,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夠記得更多,記得更牢。

2、完成上面的練習之後,找家人或朋友,試著用口頭分享的方式向他們陳述你記憶中的要點。不用在乎是不是條列式的報告,就像心智圖一樣,想到什麼說什麼;然後慢慢地多練習幾次。每次說完之後,可以反過來請聽眾分享他們聽到了些什麼重點。

歸類分組:收斂

想像你走進超市或大賣場,準備買日常必需品。如果這時候在你的腦袋裡面想著要買些「吃」的,你肯定不會走到洗潔用品區、休閒服飾區、甚至是圖書文具區,畢竟這些區域,不符合「吃」這個邏輯,也不在食物「由上統下」的清單裡面。你會很自然地移動推車和菜籃,直接往食物的大分類區走去。

雖然要買的東西是食物,但是食物有成千上百種,如果沒有透過歸類分組,把它「收斂」成各種不同的大類,例如常溫類、冷凍類、冷藏類。那麼可想而知,這個大腦「搜尋時間」會有多麼長,「無形成本」有多麼巨大。

因此,類似這種「索引」的歸類分組,就是把龐大的資訊透過某些共同特性,把各種物品聚在一起,便於我們識別和尋找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常用的邏輯。

歸類選項,讓決策更有方向感

雖然說「由上統下」四個字看起來非常簡單,描述從結論到最底層的資訊。但如果不能描述出「清晰路徑」的話,我們也就很難理出邏輯脈絡。

就拿前面購物來說,你到了大賣場,但所有商品散落在各個不同的區域,沒有任何商品分類,也沒有任何規則指引你找到你要的商品,如果你想買一罐牛奶,是不是無異於大海撈針,可能要運氣好才買得到。

但是透過歸類分組,把所有的食物都按照類別放好,那不管你是要買牛奶,或是其他各類商品都不再是問題,因為商品都有清晰的主題區域。

總之,歸類分組是個收斂的邏輯過程,可以視為:

從問題變成主題
從無序變成索引
類似這種歸類分組的收斂邏輯,在我們生活或工作周遭隨處可見。而這種邏輯,不僅可以方便大腦記憶,更重要的是,透過收斂化繁為簡,不但能夠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還能降低搜尋成本,有系統地建立學習方向。

譬如對健康有益的運動型態,教練朋友常常會提醒大家有三大類的主要運動,包含心肺功能、肌肉重量,以及柔軟拉伸,而這三大類的運動最好能夠平衡發展。

如果要繼續例舉分類主題的話,我一定會舉自己最喜歡的鐵人三項運動來說明,不管是游泳、跑步或騎腳踏車都屬於心肺功能的運動,而在健身房裡面的啞鈴槓鈴等等則是肌肉重量的運動,至於瑜伽或是皮拉提斯算是柔軟拉伸的訓練。

以上述的運動分類來說,我們如果要均衡發展三大類運動,但是又想依據自己的喜好來做選擇,這時候分類就派上用場了。例如,你不喜歡騎腳踏車,但是又必須練習心肺,那麼散步、跑步是一種替代選項,你可以非常方便地選擇與替換。總之,分類等於擁有不同的「主題」,不同的「索引」。當然,你也可以更具體地將歸類分組比喻成地圖:

主題,是讓我們知道地圖上有哪些地方;
索引,是帶我們去到地圖上想去的地方。(章文/輯)

《贏在邏輯思考力:玩一場擴張邊界的遊戲》
作者:郝旭烈
出版社: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