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之3〉三本書主張的海權觀

魏國彥 2023/09/12 13:54 點閱 3301 次
史塔萊迪出版的《海權爭霸》(網路截圖)
史塔萊迪出版的《海權爭霸》(網路截圖)

擔任過北約盟軍最高統帥的美國海軍上將史塔萊迪將軍(Admiral James Stavridis)曾在協防台灣時期帶領艦隊到過基隆與高雄,他說:「兩個港口都以醇酒、美女以及俱樂部消費便宜聞名」。

史塔萊迪:爭霸海權

他在2017年出版的《海權爭霸》(Sea Power)(中文版由聯經出版社於2018年出版)寫道:「台灣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她像是南中國海的瓶塞,扼住韓國、日本、中國及南方諸國之間的海上通道。

若馬漢在世,一定主張在台灣插旗,建一個加煤站。「那樣的年代雖說已過去,但是美國絕對應該繼續介入台灣,許多年前那個溫暖的春天,我有這樣的感覺,直到今天,我仍然認為應該如此」(《海權爭霸》第213-214頁)。這樣的說法反映了一個世紀以來美國的海權思想。

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在十九世紀末原擔任美國海軍上校,有過船艦經驗,後來到海軍學院教書,他研究英國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戰爭史,發展出後來主導美國戰略思想的「海權論」。

馬漢:距離即國防

他主張制海權對一國力量最為重要,利用海權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而海洋的主要航線能帶來大量商業利益,因此必須有強大的艦隊確保制海權,以及足夠的商船與港口來利用此一利益。

馬漢也強調海洋軍事安全的價值,認為海洋可保護國家免於與敵國在本土交戰,因此制海權對戰爭的影響比陸軍更大。他主張美國應建立強大的遠洋艦隊,控制加勒比海、中美洲地峽(巴拿馬運河)附近的水域,再進一步控制其他海洋,與列強共同利用東南亞與中國的海洋利益。

他的名言:「距離等於國防」,具體表現於美國在二次戰後在全世界廣設基地,並建立遠洋艦隊,巡曳三洋七海的作為。

二十世紀末期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全球化徹底改變了全球的地緣政治與經濟。新加坡的年輕學者、國際知名趨勢觀察家科納(Parag Khanna)2016年出版了一本新書,書以圖取勝,繪製21世紀及未來的全球文明圖景,也顛覆了傳統馬漢的海權論!

科納:連結關係網

這本書的原文標題Connectography是他創設鎔鑄的新字,表達「連結+地圖」的意思。這本書的中文版《連結力》於2018年由聯經出版,副標題:未來版圖──超級城市與全球供應鏈,創造新商業文明,翻轉你的世界觀。他預言:誰掌握「連結力」,創造「供應鏈」,完成「關係網」,就決定誰是下一個世界經濟霸權,他主張:

l 海床將供應未來的能源與金屬資源(能源與稀土)

l 海洋生態攸關淨零排放

l 中國與美國的衝突將在海上解決

l 85%以上的貿易通過海洋進行

l 90%以上的數據通過海底電纜傳輸

全球貿易、人才、資金與資訊的流進流出交織成複雜網絡,用地圖呈現能一目了然,這樣的連結地圖有上千張,呈現著不同參數的全球樣態,網絡的線條穿透國家邊界,有各自的生機、邏輯與機緣。

四通八達新網絡

一張張翻閱,國家的能耐與缺點就一目了然。地緣政治有了新的定義,從以往的為領土而戰,轉變為創造連結力而努力。新時代的國力不全靠船堅炮利,而是靠經濟規劃、貿易結盟、研究合作,以主要城市為節點,打造四通八達的新網絡。

想想新加坡六十年來的繁榮發展,這個城市國家堪稱最佳案例,科納的著作堪稱夫子自道,足為我們臺灣在台海緊張情勢中做為參考,找到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