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對中經濟要素逆差不容輕忽

戴肇洋 2023/08/10 19:02 點閱 2719 次

自從2014年3月爆發「太陽花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學運,加上2016年5月政黨再度輪替之後,國內社會、尤其年輕世代面對近年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在「反中」、「恐中」心理下,「抗中」情結已造成兩岸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糾葛,迄今停滯不前。

兩岸ECFA促進經濟交流合作

無庸置疑,1979年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但打開已閉鎖30年的兩岸關係,而且連結被禁止多時的兩岸親緣。尤其2008年5月之後呈現歷史性、突破性轉折,在此之前,從未有過; 其中2010年6月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更進一步推動兩岸經濟正常化交流與制度化合作。

此外,加上近年以來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在兩岸產業結構存在差異下,隨著大陸市場需求急劇增加,台灣對大陸的貿易呈現長期巨額順差,使得許多學者專家在論述台灣經濟未來時,認為「大陸市場」是促進經濟持續成長之泉源,甚至指出「連結兩岸」是台灣布局全球市場的跳板。

然而,在此同時,卻又無法忽略的是,隨著兩岸經濟往來的延伸、產業合作之深化,在無形中讓台灣陷入「一中市場」的架構,導致對陸經濟要素逆差逐漸擴大,已威脅台灣經濟的未來。

對陸投資嚴重傾斜

先以投資逆差來說,依據經濟部投審會資料統計,1991年至2022年止,台灣對大陸之投資達到45,195件/2,033.29億美元,占對外投資金額的53.03%。相對陸企來台投資,雖採取「循序漸進」原則,但自2009年7月迄2022年12月,核准陸企來台投資僅有1,556件/25.66億美元,可以說是對陸呈現嚴重「單向傾斜」型態。

再就消費逆差而言,雖觀光客與商務客往來相互創造消費與就業效益,但其對GDP的貢獻不若常住人口所創造之效益。雖缺乏正式統計,但粗估目前在陸常住3個月以上台幹及眷屬接近150萬人;相對在台常住陸幹不及萬人。兩者比較,在陸常住台灣同胞消費能力對大陸GDP的貢獻,絕對超過在台常住陸幹,其對提高大陸內需消費成長具有正面之影響。

逆差轉型為利基

至於人力逆差方面,由於台灣對陸投資產業項目的增加與規模之擴大,以及投資地區的延伸或據點之散佈,必須派任專業人力前往大陸,除了形成「高出西進」情形之外,加上近年大陸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在高薪誘因下,磁吸不少台灣高階專業人力赴陸受聘,呈現「楚才晉用」現象。這種人力流失對台灣競爭力之影響,更具無形殺傷力。

面對兩岸經濟關係難以切割現實及大陸經濟崛起之下,我們認為,與其擔憂來自大陸可能蠶食鯨吞威脅,採取限制與其之互動交流,不如從全球競爭環境的角度,讓對陸經濟要素逆差轉型為發展利基,此將考驗政府的決心與社會各界之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