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選舉最怕的就是民粹,像台灣這樣的新興民主國家,更要防止落入這樣的陷阱。但在近來學費跟核能的政策上,兩黨幾乎都是叫賣式的在推銷政策,令人擔心。
就從學費的部分談起,國家的根本就是人才跟教育,台灣在過去唯有讀書高的氛圍下,廣設大學造成學校招生越來越困難,沒想到搶救教育的方法居然是大撒幣,兩黨的喊價更是一個比一個高,完全沒有讓社會有凝聚共識的機會。
政見變喊價 藍綠爭雄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先喊出「拉近公私立學校學雜費差距」,行政院隨即支持拍板,私立大學學雜費一人可以補助3萬5千元,一年要列出219億元的預算。而且預算是採取額外編列,等於政府未來每年都要編列這兩百多億元的預算。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批評「大撒幣」。沒想到沒過幾天,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加碼喊出:「現階段公立大學補助一半學費、未來全額免費。」
國民兩黨爭相幫公私立大學學生繳學雜費,等於變相讓大學變成「國民義務教育」,每年高額的全部補助更會造成預算浪費。以大學能夠全額補助、免學費的,在先進國家當中德國是指標性的代表,但是德國的大專人數在全民當中只有兩成六,對比台灣七成以上的比例,證明大學並不是普及性的義務教務,而是學生分流、分科、分專業的選擇之一。
相對於台灣的大學汲汲營營在世界排名,德國沒有一所大學的QS排名進前60名,畢竟免費上大學的政策讓大學無法有足夠的經費去爭取排名。對比之下,台灣的大學跟德國幾乎完全不同,更關鍵的是,不論是民進黨對私立大學學費的補助,或是國民黨喊出公立大學學費減免,都沒有跟大學討論過,救學校光灑錢恐怕見樹不見林。
受高等教育官員不負責
大學教育之所以稱為高等教育,就是為了跟基礎的義務教育做出區隔。賴清德是台大出身再去哈佛大學攻讀碩士的菁英,朱立倫也同樣是台大畢業再去美國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拿到會計學博士。兩人都是在知名大學深造過的學者,怎麼會對高等教育講出如此喊價似的政策?難道哈佛除了少數獎學金之外,也是人人可以就讀嗎?又或者紐約大學也是高額補助學生就讀嗎?
政策的提出有其嚴謹性、專業性,所以我們才需要政治菁英,這次的大學學費政見只見地攤喊價,不見政策分析。教育部事後背書,各大學事前不知,所以才會丟出政見,反而讓公立大學跟私立大學學生在網路互相謾罵對方,一個好的政見是讓社會更團結、更能集中力量,沒想到台灣的政見是反而撕裂社會製造對立。
距離選舉還有好幾個月,我們還有許多重大政策需要討論,但是如果無論哪一個政黨,都只能跟風這種叫價式的政見,恐怕未來台灣很快就會迎來全民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