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暢銷書《精準寫作》與《精準提問》之後,洪震宇歸納多年講授「故事力」的公開課精華,與企業培訓的實戰經驗,整理出一套結合科學理論、實用技巧與個案研討的敘事方法學。
本書分為觀念、技巧、實戰三大部分,讓每個工作者都能以日常生活和專業知識為材料,透過具體步驟與架構,說出與寫出讓人有共鳴、有收穫的真實故事。
生命不是一個人活過多少歲月,而是他所記得、以什麼方式記得,而述說出來的人生。——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這是我最想寫的書,也曾是我最不想寫的書。十四年前我離開媒體工作之後,最早開始的演講與教學主題就是「故事力~如何說出好故事」。
九年前我成為台灣第一個開說故事公開班的專業講師,也開始在企業內部培訓故事力。我的教學對象很多元。從百貨超商、餐飲、高科技、傳統產業、醫療製藥、精品、金融保險、廣告媒體、舞台劇團、公益團體與各級學校的老師,還包括政府組織、社區與部落,也帶著許多七、八十歲的長輩說故事,甚至還遠赴馬來西亞與中國大陸開課。
找到讓自己Wow的力量
多元的對象讓教學過程充滿挑戰。他們的背景、產業特色與面對的問題都不同,我得適應不同狀況與需求,也刺激我持續鑽研說故事的方法,累積更多教學的實戰經驗。因此,我想整理自己的教學與工作經驗,寫一本如何敘事的方法書,幫助更多讀者說出自己的故事。由於近年來國內外已有大量關於說故事的書,談劇本創作、行銷、口語表達、激勵、領導與寫作。我自問,還需要寫這本書嗎?我如何與眾不同、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
這個疑問一直沒有答案。然而陸續又有更多故事方法書上市,我更焦慮了,因為這些書把該寫的內容都寫完了,還有什麼可寫的?我決定放棄寫書的念頭。然而我廣泛閱讀這些書之後,仍有不滿意與可惜之處。我歸納出三種不同類型的敘事方法書,嘗試找到我還能發揮的空間。
多重視角交織
第一種類型是劇本專家或小說家的著作。市面上的故事方法書多屬於這種類型,訴求以創作虛構故事或電影劇本為主。影視戲劇的目的是為了娛樂大眾、製造社交話題。因此,需要精心設計,構思與佈局整體內容,藉由多線故事與多重視角交織進行,才能讓故事層次豐富、高潮迭起。
但多數讀者不是想要創作虛構故事,而是說自己的真實故事。儘管這類型的敘事方法最專業,但是過於複雜,案例都是與讀者無關的電影情節,不易連結與應用。
第二種類型偏重理論。這類型以學者論述為主,談敘事的重要性與意義,並有科學實驗的根據,但是欠缺應用方法,幫助很有限。第三種類型以非編劇專家撰寫的書籍為主。作者主要是行銷、銷售與口語表達專家,偏重刺激消費或塑造個人形象,流於誇示技巧與表演性質。主要有三個缺點,第一是強調商業利益的操作,窄化敘事的意義。第二,方法架構比較簡略,偏重小技巧、甚至是話術,缺少背後原因且不夠深入。第三,有些著作以激勵與啟發為主,沒有系統的應用方法。
說出真實故事的渴望
從我的教學經驗、跟不同領域的人訪談或合作,能感受大家想說出自己真實故事的渴望。面對大環境衝擊、人生與職涯的挑戰,我們想整理自己經驗,找到人生確切的意義,或是進行專業溝通,獲得他人認同,甚至更想找出改變現狀的力量。然而多數人的敘事能力不足。原因在於知道很多事、經歷很多事件,都只是外在表象(what),很少探究發生原因、個人感受與想法(why),也沒有仔細注意、觀察事情如何發生(how),忽略人事物變化與重要細節。
需要先釐清故事(story)與敘事(narrative)的差異。故事是發生什麼事(What),敘事則是要回答為什麼發生(Why)與如何發生(How)。前者像是結果與名詞,後者則是動詞,代表有情節變化,例如金馬獎最佳劇情片,英文就是「Best Narrative Feature」。因此,我以敘事取代說故事,傳達敘事的動態力量。
統整個人凌亂經驗
從真實故事角度來說,敘事有兩種意義。首先是統整個人凌亂經驗,讓內容引人入勝的方法,其次是傳達文化內容、凝聚議題共識的意涵。例如談到二二八事件,我們會想起三十三年前電影〈悲情城市〉的內容、主角與畫面,這就是〈悲情城市〉對二二八事件的敘事與詮釋。
因此,敘事力也是影響深遠的文化力。從個人、家庭、社區、企業組織、社會到國家,都需要精準敘事的能力,才能傳達凝聚人心的影響力。《敘事本能:為什麼大腦愛編故事》指出,敘事像是一張網,「連結起我們的記憶、我們的自我、我們社會裡的他者與我們生活其中的文化。」
文化力的根源,來自眾多真實生命經驗的匯流。我認為多數讀者沒有創作虛構故事的需求,更不想加油添醋與無中生有,刻意操弄他人情感,而是想梳理自己的記憶與經驗,賦予生命意義,能與他人建立連結,期待更能探照未來、勇敢前進。
《精準敘事》的特色
當我釐清敘事力的意義、了解讀者的期待與需求,我找到寫書的定位與信心。我以「敘事」取代一般使用的「故事」,希望精準傳達動態的方法與力量,以及更宏觀深遠的文化影響力。《精準敘事》的定位,在於如何說好真實故事,創造感動的力量與專業影響力。這本書有四個特色:第一是說出真實故事的重要性。最近熱門的話題是ChatGPT,這種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寫出論述文章,甚至創作虛構的故事,似乎能取代人類很多的表達能力。
不論ChatGPT功能會多強大,都是從既有網路資料來統整,人類唯一無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地方,就是生命經驗塑造的真實故事。
只是故事隱藏在人的大腦記憶中。如果沒有被提取、回憶、整理、重新詮釋與敘述出來,就永遠隱藏在記憶深處,自己無法知道,他人更無從感知與理解。
藉由運用本書的敘事方法,就能將經驗轉換成真實故事,與自我、他人溝通連結。書中個案多數來自我教學上的真實故事,透過細部拆解與比較對照,更能參考與應用。第二是多元情境的應用。由於多數的故事方法書都是分析電影情節,或是引用老生常談的名人故事,與我們真實情境連結有限,很難引發共鳴與參考價值。
五種實戰情境
一位廣告公司主管告訴我她的上課動機:「我會指出同仁提案簡報的內容沒有吸引人的故事,老實說我卻不知道要如何有故事,我需要學習這套方法,才能提升同仁提案的故事內容。」除了簡報提案,敘事力還有更多元的應用範圍。本書第三部實戰篇提到五種實戰情境,說明許多專業領域都需要敘事力的基本功。
第三是創新能力的學習。故事不是只侷限在神話、虛構的小說與電影,故事核心在於突破框架、改變現狀,就是一種創新能力。創新需要透過拆解來深度學習。從公司、政府單位到各種組織都在談創新,如果只參考國外商管書籍的個案,很難應用與內化。只要透過深度訪談,找出企業內部的創新經驗,透過細部拆解關鍵要素,轉化成可被分享的故事,更能引發共鳴與應用。
本書的第九章到第十一章,就有具體的方法、個案故事與教學方法,讓企業組織學習創新能力。第四是關懷與尊重多元價值。社會上有許多不擅長表達的沈默之人,或是獨特的行業需要被重視,甚至是長期受到忽視的弱勢族群,我們需要打開好奇心,透過觀察、提問與敘事能力,呈現他們的故事與觀點,打破刻板印象,建立多元想像、理解與包容。
運用本書的方法架構,藉由透過訪談與轉述,能夠幫助更多人說出他們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本書的核心價值要傳達兩種Wow的力量。第一是透過轉折變化,讓他人驚奇與啟發的Wow。第二是回到敘事者的初心,培養開放的好奇心Wow,探尋各種可能性、了解事物本質,從平凡中找到不平凡的特色,才能呈現故事的獨特焦點。
敘事教學的挫折
在敘事教學這條跌跌撞撞的路上,我就經歷兩種Wow的力量。二O一四年底,我剛出版《風土餐桌小旅行》,受邀在當時的誠品敦南店開了十堂課。這個週四晚上的課程竟吸引近百位學員,最後一堂課是「說故事的技藝」,更有一百四十人報名,現場爆滿到得增加椅子才行。
我反思最後一堂課的意義。原來有很多人想要學說故事,但是面對一百多人的課堂,我只能講述故事的意義與粗略方法,難以深入互動。因此,我想嘗試透過小班制的互動討論、來提升學員的敘事能力,也能開拓自己未來的發展空間。
經驗不足的我遇到開課難題。我沒有開過公開班,不知道該如何行銷,要找誰合作,教室在哪裡?另外,從兩小時演講到十小時的實作課程(我以前最多開過四小時),更是教學上的挑戰。
我想起一位可能幫上忙的朋友。他是聲音表達的專業講師周震宇,曾邀我去扶輪社演講,我們才因此結識。由於他跟太太馬可欣經營澄意文創公司,有豐富的公開班經營與教學經驗,我特別請教他們,也尋求合作機會。
好好說故事工作坊
周震宇認為可以互補合作,並透過澄意文創來招生。馬可欣執行長將課名定為「好好說故事工作坊」,她認為好好地說一個故事,呈現誠懇的質感風格,才是學員需要的能力。解決主要難題,再來是教學的挑戰。我設計兩週各五小時的課程內容,並運用三幕劇(請參考第二部內容)來引導學員實作練習。
很幸運的連續好幾班都額滿,教學內容也頗獲好評。開心振奮之餘,我反思還有改善空間,例如講述時間太長,說故事的方法比較抽象,學員的學習效果有待加強。不料後續的報名狀況逐漸下滑,有時得延期才能開班。我的心情也隨之滑落,只得努力讀更多書來補強內容,但是報名狀況並未改善,我開始懷疑是否還要繼續開班,我能在故事領域發揮影響力嗎?
有一天拜訪只見過一次面的朋友,他是故事工廠藝術總監黃致凱(我們兩人是一場演講的講者),請教他創辦劇團的過程,如何產生創意。他不經意提到曾幫他的老師、已故戲劇大師李國修編著一本《李國修編導演教室》,很多想法都受到此書啟發。我很好奇這本書的角度,買書研讀之後,注意到書上有一些圖表。這是將外在事件,角色處境與想法,透過表格幫助讀者理解。這些表格引發我深思,該如何將表格轉成更具體的步驟、幫助學員說故事?
我找到解決教學問題之鑰了。敘事架構是讓劇情有轉折的三幕劇,每一幕要有外在事件、主角內心想法,以及展開具體行動的情節,我之前沒有拆解的這麼仔細。我用筆在紙上畫來畫去,3X3,唉呀不就是九宮格嗎!我思索一整個下午,反覆推敲調整,終於完成故事九宮格的架構。
故事九宮格
這是一套引導思考與表達的敘事流程。九宮格在時序與因果關係上環環相扣,我可以引導學員將雜亂經驗去蕪存菁,敘述出精彩生動的故事。我以九宮格為核心,重新調整運課流程,學員敘事品質果真有所進步。以前一班只有三成學員能說出流暢的故事,應用九宮格之後,竟提高到八成。不少學員告訴我,會將九宮格貼在辨公桌旁,藉此釐清提案簡報或故事重點,讓表達更聚焦。
故事九宮格是我的教學轉捩點。不僅改善學生的敘事能力,也打開口碑與知名度,陸續有不同企業邀請我開課,讓我能精進教學方法與累積經驗。這是讓我難忘的Wow。首先是我親身經歷一場曲折的驚奇故事。其次讓我牢記初心,領悟到教學不是講一堆厲害的知識與概念,而是要有具體步驟與架構,才能幫助學生真正應用。這個啟示更促使我後續開提問、寫作與企劃課程,一定要先規劃實用的步驟流程,而非講述厲害的學問。
這個Wow更影響我的寫作態度,精準三書都有相同的基礎心法。《精準寫作》的ROA(Reader,Objective,Action)、《精準提問》的問題意識與《精準敘事》的敘事思維,都是提醒我們要先站在他人角度,努力思考如何貼近對方的需求與感受,才能讓對方能理解我的觀點、提問主題,以及故事的意義。我有一位擔任國小老師的學生張碧珊告訴我:「洪老師很重視讀者感受,這並非是膚淺的讓讀者開心,而是關注讀者的內心渴望,也就是閱讀文章或聆聽故事後,可以為讀者帶來什麼樣的滿足或期待。」
養老部落的Wow
去年暑假結束前,好友約我們一家去民宿度假,但我早已答應要去新竹尖石泰雅族養老(yulow)部落教說故事,只得放棄這個機會。為了這堂五小時的課,我得耗掉一整天的時間。從新竹高鐵開車到部落來回就要五小時,清早六點多出門,回到台北的家早已超過晚餐時間。
上課時,原本預計有十多人參加,前一小時只來比令與幸腕這對夫妻,他們是部落主要核心人物,認真投入學習。後來又來兩位,但中午休息時,她們要去採菜而離開,族人來來去去,影響我的教課心情。還好下午族人又陸續出現,總算湊滿八人,上課氣氛逐漸穩定。大家練習敘事時,有人說部落搬遷的故事,從原本有土石流隱憂的山坡地,搬到另個安全之地。我很好奇,部落怎麼會住在危險之地?原先應該不會住這裡。我的提問引發討論,大家也講不清楚,只說過去的故事都快忘光了。
此時,比令的母親、白髮蒼蒼的YaYa(泰雅語媽媽之意)突然說話。她說以前不是住在這裡,而是在深山裡面,日本時代族人為了長期對抗日本警察,得藏在山裡,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就將部落遷到此地,沒想到遇到颱風,出現土石流危機,部落才想要搬遷。但是蓋新房子需要經費,族人得四處打工,花了五年才湊足搬遷經費。
YaYa講完後,大家紛紛補充內容,將部落搬家過程說得更清楚。接著比令說了復耕小米的故事,由於小米很難栽種與採收,還有保存不易的問題,部落已有四十年沒種小米,只能去其他地方購買。YaYa刻意保留種子,希望有一天能再種出小米,傳承部落文化。比令決心完成母親心願,一面種小米,一面重蓋穀倉。由於興建穀倉技術頗難,一些族人就冷眼旁觀。等到小米收成、穀倉也蓋好了,眾人圍觀堆滿小米的穀倉,有幾個人也激起想要復耕小米、重蓋穀倉的熱情。
我站在穀倉前撫觸一把金黃色的小米,聆聽比令解釋養老(yulow)的意思。原來這是支撐穀倉的支柱,上緣有個類似碗狀、防止老鼠攀上的弧形阻隔版,就叫yulow。以後到部落深度旅遊,就能來此了解部落名字的由來,以及小米復耕的故事。課程結束後,YaYa緊握我的手:「謝謝你讓我們找到自己的故事。」
這個故事不只讓族人找到Wow的力量,也讓我有新的體會。每個人都擁有那顆像小米一樣珍貴的故事種子,要有意識的細心栽培,才能活出與說出真實故事,找到讓自己Wow的力量。
四P的故事元素
我整理出故事大綱的四個重要元素,稱為故事四P元素:Purpose(目標)、Problem(阻礙/難題)、Promise(決心,代表全力以赴)與Practice(付出,具體實際行動)。這四P元素彼此因果相連、依序運作,而且缺一不可,構成一條既簡單又吸引人的故事線,也成為故事的基礎。
先以知名的印度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的故事大綱為例:
一位印度的角力冠軍選手瑪哈維亞,因為國家體制和生活壓力,被迫放棄摔跤夢,無緣在國際比賽上為印度拿下金牌。他希望能生個兒子,一圓當年未盡的夢想。不料造化弄人,連續生了四個女兒,使他不得不放棄摔跤夢。然而一次偶然中,他發現兩個女兒的角力天分,為了實現印度的金牌夢想,決定開始嚴格地訓練她們,儘管遭遇各種輿論與歧視,希望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Purpose(目標):為印度拿下角力金牌、Problem(阻礙/難題):生活壓力、沒有生兒子、女子角力在角力界、社會上被歧視、Promise(決心):不畏外界壓力,全力投入訓練、Practice(付出):為了獲得金牌,持續訓練與參加各種比賽。
以《捍衛戰士二》的故事大綱為例:
服役超過30年的海軍頂尖飛行員「獨行俠」米契爾上校,一直堅守崗位,以試飛員的身份不斷突破飛行極限,也放棄任何足以終止飛行生涯的晉升。有一次,他接下一個緊急任務,負責訓練一組菁英小組(TOP GUN)執行一個艱難特殊行動,其中還包括已故搭檔的兒子。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和過去夢靨的影響,「獨行俠」得執行這個可能會犧牲飛行員生命的任務,更被迫面對自己最深層的心魔。
Purpose(目標):帶領菁英小組執行一個艱難特殊任務、Problem(阻礙/難題):過去搭檔過世的心魔陰影、艱難任務可能會讓團隊有去無回、Promise(決心):不想讓團隊任何一人犧牲生命、Box:四P的故事個案練習。
站在四P構成的故事線基礎上,如何發展成為一個具體的故事?我以一個故事力工作坊的學員作業,比較修改前後對照的版本,讓大家更清楚四P的應用。
《精準敘事》
作者: 洪震宇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其他書訊 :
《提問力實踐指南:掌握學習設計新思維》
作者: 藍偉瑩
出版社:親子天下
長期投注客製化師資培育,協助師生邁向「學習專家」的藍偉瑩老師,再次細緻爬梳「教學提問」的探究思考歷程,歸納關鍵理解的關卡與迷思,三階段帶你增能課堂的提問實踐力。
如何透過提問,讓「學習」這件事情發生?在面對問題與解決時,你是怎麼思考的呢?為何有些人總是以某種方式來解讀與面對問題?面對人生的大小問題,有沒有更合宜的思考路徑呢?
無論是在教學、職場,甚至人生到路上遇到關卡,入校上百所、陪伴數千名教師進行教師共備的偉瑩老師提醒我們:「該要找的不是答案,而是在這件事情上到底遇到什麼問題。
《你真的不必討好所有人:「世界最尊敬的100位日本人」》
作者: 枡野俊明
譯者: 涂愫芸
你是不是總是非常在意旁人的眼光,很容易就會被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小動作影響,也從來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其實這都不是你的錯,你只是不夠「厚臉皮」!「厚臉皮」並不是忝不知恥,而是心靈的強度。它讓心強大,難過時不被擊潰;它讓心柔軟,艱困時不易屈服;它讓心堅韌,失意時立即振作;它讓心豁達,受辱時情緒安定。
想要學會厚臉皮,就要先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懂得展現弱點,明白與他人的比較沒有意義,用「謝謝」婉拒善意的多管閒事,並且不再沒頭沒腦地一味自責,而是做「重點式反省」就好。
你真的不必討好所有人,更不必在意別人怎麼看你。試著讓臉皮厚一點,堅持做最真實的自己,就能活得更從容、更自在!
《頭顳顎肩頸背即刻解痛:原來是顳顎關節障礙惹的禍》
作者: 潘明德 Peter
出版社:墨刻
你是否有這樣的症狀和困擾?肩頸背僵硬的手機、電腦重度使用者;頭痛、牙關卡卡、磨牙壓力大的上班族;戽斗、暴牙、落下骸咬合困難的患者;閱讀障礙無法專注上課的學生群族;吞嚥困難、聽力下降的年長者;不好入睡且睡不好的失眠族;大小臉的顏面困擾者;震耳欲聾打呼聲影響夫妻感情的打鼾族;肌力代償引發疼痛的健身族…。
本書將破解顳顎關節的10大困擾和迷思,從無法適度張口、咀嚼困難、張口下巴疼痛、咬合為正常位置的困擾、臉部肌肉痠痛、耳鳴、聽力障礙、頭痛、頭暈、肩頸背疼痛……等。除了協助釐清疼痛之因,還提供自我檢測顳顎關節的功能性,詳細說明顳顎關節與肌肉、骨骼的關聯性,建立正確的顳顎關節保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