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adaptable and loud, parrots are thriving in cities far outside their native ranges
具有高智商、社交能力的鸚鵡,展現超強適應力,出現於各國的都市環境,隨著族群愈來愈龐大,不僅破壞人類農作物,還排擠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
世界上有380種不同品種的鸚鵡,但至少60種以上的鸚鵡都成功在原生棲地外的國家或區域繁衍。辛辛那提大學鳥類研究博士後研究員絲密斯文達爾表示,鸚鵡是具有社會性的生物,能生活在相當複雜的環境當中,「它們在很多方面都像人類」。
互助合作促生存
絲密斯文達爾表示,她過去長期研究「僧侶長尾小鸚鵡」,這類鸚鵡跨越了原生棲地,足跡遍布南美洲的中部地區,包括阿根廷與巴拉圭,甚至在城市中也能見到牠們的蹤跡,並以花圃的作物為食、在電線桿上築巢。
她說,雖鸚鵡能夠脫離原生棲地,在其他區域成功繁衍的原因仍不明,但能研究發現上述的鸚鵡會合作過寒冬,互相協助搭建巢穴,共同度過南美洲溫帶的低溫。
鸚鵡遍布全球
然而,真正讓鸚鵡的足跡橫跨廣袤海洋的原因還是人類對牠們的喜愛。自公元前4世紀時,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亞洲時,就從印度將鸚鵡帶回地中海,後續也一直被當作寵物飼養,隨著世界交通變得更加緊密,鸚鵡也傳播到世界各地。
然而,因為飼主不當放生、或者意外逃離,讓越來越多的鳥類在世界各地形成聚落,也引發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因為這些鳥類不僅對農業造成破壞,還可來帶來疾病,鸚鵡也不例外。
成為生態破壞者
巴薩隆納自然科學博物館負責人塞納爾說,在西班牙巴薩隆納,光是鸚鵡就造成一個農業區損失了近3成的玉米、李子與梨子等作物,甚至排擠到其他生物的糧食。他說,幾隻鸚鵡對社區來說是賞心悅目,但成千上萬的鸚鵡就是生態系統的破壞。
對上述狀況,多國政府都祭出控制族群、撲殺等行動,或者是想辦法將鸚鵡送回原棲地。但絲密斯文達爾指出,部分鸚鵡在進入都市生活後,叫聲頻率產生改變,如果回到原棲地,是否能與原本的鸚鵡和諧相處,仍需要更多研究。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parrots-are-taking-over-the-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