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取代MRI 讀心術不再是超能力

簡嘉佑 2023/05/25 11:08 點閱 3695 次
目前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科學家嘗試用AI技術,捕捉民眾的大腦活動,並轉化為文字。(網路截圖)
目前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科學家嘗試用AI技術,捕捉民眾的大腦活動,並轉化為文字。(網路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讀心術不再是科幻小說情節!隨著AI技術發展,訓練聊天機器人的方式也可以應用到其他領域,並將民眾大腦活動的狀況轉化為文字。但有專家指出,如果人工智慧沒有法律的「護欄」,恐怕會對世界造成重大傷害,尤其涉及到隱私、數據等兩大議題。

無須MRI AI會讀心術

CNN》報導,過去為了治療許多腦部疾病,許多民眾需要躺進大型的機械中進行核磁共振掃描(MRI)。然而,隨著AI技術進步,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科學家已可以嘗試用AI技術,捕捉民眾的大腦活動,並轉化為文字。

具體過程為,民眾只需要在檢查過程中聆聽不同的音樂,AI就會自動偵測該民眾的腦部變化。而該人工智慧使用的技術其實與ChatGPT如出一轍,都是通過大型數據分析、文字生成等,「本質上都在思考人類是如何說話與思考的」。

幫助喑啞病患

該技術目前還在發展中,且需要個別化的訓練,才能更精準的判讀民眾的大腦活動,意味著人工智慧目前還無法輕易讀懂人類的想法。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學者胡特強調,「該技術真正的潛力是幫助無法溝通的民眾」,無需外科手術就能幫助病患「說出腦中的話」。

另一名研究人員傑瑞表示,把該技術稱為「讀心術」,將導致民眾認為大腦中的想法將再無隱私,會因為AI曝白於天下,然而民眾只要AI捕捉大腦活動的過程,刻意去想別的事情,就會導致掃描失敗。

專家呼籲立法管制

但他也強調,「每個人的心理隱私與大腦數據」仍是值得重視的議題,呼籲立法者應該認真看待該議題,制定出能夠讓AI適度發展,卻也不會對世界造成重大隱私傷害的規範。

衛報》報導,紐約大學腦神經科學家馬可斯也曾呼籲政府立法監管AI。

他說,AI發展非常快速且複雜,一定需要設立一個負責監管AI,並密切注意其發展的專責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