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2025迎高齡社會 勞動力不足敲警鐘

醒報編輯部 2023/03/23 14:03 點閱 3148 次

國人高度關注2025非核家園政策,但2025並不只有能源、電力的問題。近日國發會預估,3年後也就是2025年,台灣的高齡人口(65歲以上)將突破470萬人,占總人口20.1%,成為「超高齡社會」。

不健康餘命達8.47年

在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前,有2個現象值得關注。根據國民健康署新近完成的20萬人65歲以上長者自我評估,有四成七的民眾至少有一項以上源自於於老化所產生的「功能異常」,最常見的功能異常是「行動力」,其次則是「認知異常」;國健署的另一項調調查則顯示,17.5%的高齡者有衰弱問題。

身體失能者不但死亡的比率高於未失能者,且過世前的臥床比例較高。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不健康餘命」高達8.47年,意思是臨終前有8.47年是呈現失能或失智、臥床的狀態,創下史上新高。衛福部預估,2025年台灣的失能者將突破百萬。

高齡人口勞動參與不足

由於老年家庭的消費結構與一般家庭不同,例如醫療、安養的費用較高,高齡者面對物價壓力也有差異,因此目前主計總處正在著手編製「高齡家庭消費者物價指數」(即老年CPI),以更真實地反應高齡社會的消費趨勢。

另一個現象是,台灣中高齡人口的勞動參與不足。儘管政府在2019年實施《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後,中高齡及高齡者的勞參率有所成長,然而,相較於鄰國,比率還是太低。以2021年的最新統計資料來看,台灣55歲-59歲、60歲-64歲、65歲以上的勞參率分別為58.9%、38.6%及9.2%;韓國為74.8%、62.2%及36.3%;新加坡為77.7%、65.9%及32.9%;日本為84.2%、73.8%及25.6%;美國為72.2%、57.0%及18.9%。

老歹命的傳統觀念

很明顯,台灣樂齡者的勞參率都低於他國,65歲以上高齡者的勞參率尤其低。這或許是囿於國人認為年紀大還在工作是一種「老歹命」的傳統觀念,因此年紀大了就退休;但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勞動政策及企業的就業環境,對樂齡工作者並不友善、有利,影響了他們就業的意願甚至機會。

高齡者健康餘命與勞參率看似是兩個獨立的統計,但其實兩者有一定的相關性。人們追求長壽,而理想的高齡是擁有所謂的「成功老化」。根據學者的研究,成功老化有4項特徵:1,降低疾病與失能風險 (生理層面);2,維持心智功能 (心理層面);3,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社會層面);,4,有正向的靈性。

工作至少與其中的前3項有關,如果能夠投入有與趣、能創造成就感的有薪工作是志工,甚至有助於第4項的達成。

日人長壽是因熱愛工作

日本著名的醫師鐮田實就曾以日本著名的高齡縣─長島縣為例指出,長島人之所以那麼長壽,理由之一正是「長野縣的高齡者就業率是全日本第一」;鐮田實認為,長野縣的高齡長輩之所以那麼長壽,是因為他們熱愛工作、努力工作,工作讓他們找到了存在的意義,工作成為讓自己保持健康與活力的動力。

迎接超高齡社會,政府除了增加長照和醫療預算之外,如何更有效促進、協助、鼓勵中高齡者就業,更是治本之道;當然,樂齡者本身對工作的價值和態度也應有所調整:活到老、做到老,不是歹命,而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