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必先琴鍵細訴人生悲苦—最高尚的「台灣阿嬤」

簡秀枝 2023/01/10 13:44 點閱 3025 次

78歲的葡萄牙鋼琴家皮耶絲(Maria Joao Pires,1944-)是西方的阿嬤的代表,以性靈救贖般的意境,分享樂友,也留下典範。

72歲的陳必先(1950-)則是台灣阿嬤,以堅定細緻的音符,傳達古往今來、不卑不亢的奮鬥價值。

台灣村婦的十指功

8日下午2點30分,國家音樂廳燈光轉暗,舞台聚光燈照射著史坦威鋼琴,音樂會主角陳必先,在觀眾期待掌聲中,緩緩走出。未施胭脂水粉,灰白頭髮工整束成小馬尾,繫上黑絨花結,過臀的珍珠白色小禮服,配上黑色長裙、黑色絲襪、黑色粗跟包鞋,像極了油畫家李自健(1954-)彩筆下溫馨長者,也像台灣前輩水彩畫家藍蔭鼎(1903-1979)描述的台灣村婦,拙樸素雅。

她坐定鋼琴前,略作沈思,然後,以十指神功,呈現4首貝多芬經典奏鳴曲與3首安可曲,傾洩而出,整個音樂廳洋溢著濃郁的人性光輝,叩人心弦。重音樂內涵,而不在乎外在打扮,是陳必先留給聽眾的印象,據姐姐陳必全透露,那件珍珠白禮服,還是旅居義大利的豎笛演奏家李逸寧送的夏姿經典外套,還是李逸寧母親林貴美曾穿過的。

冷靜與熱情之間

陳必先演出,取名為「冷靜與熱情之間—陳必先的貝多芬旅程」,曲目都是從貝多芬32首奏鳴曲中,精挑細選組合而成,包括貝多芬《D小調第17號鋼琴奏鳴曲《暴風雨》,作品31之2》、《F小調第 23 號鋼琴奏鳴曲《熱情》,作品57》、《A大調第28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01》與《C大調第 21 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作品53》。

安可曲共3首,分別是:
1、阿諾·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 創作於1909年無調性早期鋼琴獨奏曲 《3 pieces, Op.11, No. 1》。

2、斯卡拉蒂 (D. Scarlatti,1685-1757)的《E大調鍵盤奏鳴曲,K.162》。

3、舒伯特:即興曲,《D. 899,作品 90,第 1 號》

其中舒伯特的即興曲,是陳必先看到歐洲戰爭的猙獰混亂,有感於懷,特別以琴聲抒發她心如刀割的情緒,也獻給受難的子民,濃濃的人道關懷,盡在音符中。

絕對音感的孩子

陳必先的父親是位物理化學家,眼界開闊,她的母親也常接觸到西方文化的音樂或文學,就在那種精神環境中長大。當她4歲時,就認定她有絕對音感,5歲開始學習鋼琴,父母懂音樂天才的栽培,不是當時台灣社會足夠的,在經濟拮据環境中,仍堅決讓排行老4的女兒,出國接受音樂教育,觀念與作法,相當前衛。

陳必先因此在9歲那年,通過34位專家學者組成的考選團通過,成為第一位以音樂資賦優異兒童身分出國深造。(非公費留學,學費是自籌的)隔年進入科隆音樂學院,受教於史托克豪森。之後她接受肯普夫、阿勞、安達,以及尼可萊耶娃的指導。陳必先1972年6月參加比利時布魯塞爾伊莉莎白大賽得獎,同年9月獲得ARD國際大賽首獎。之後,又奪得「德國荀伯格國際大賽」的首獎及美國「巴赫國際比賽」的首獎。

多國演出任教德國

陳必先曾受邀在許多國際知名的都市演出,例如:倫敦、柏林、慕尼黑、蘇黎世、阿姆斯特丹、東京演出,也和許多樂團和指揮家合作,包括:倫敦交響樂團、BBC英國廣播交響樂團、阿姆斯特丹音樂廳交響樂團、蘇黎世音樂交響樂團等,也曾和許多指揮家包括:伯納德·海廷克、科林·戴維斯、讓·馬蒂儂、夏爾·杜特華等人合作演出。她一直在德國國立弗萊堡音樂大學任教,並居住於德國。

以一個亞洲人,如何能如此深刻地了解西方音樂文化的本質,對於陳必先來說,一直是超齡的要求與壓力,幸運的是,她過關斬將,突破極限,得以在古典音樂的原鄉,追求音樂方面的發展,尤其德國與泛歐洲的文化薰陶中長大,絕對音樂就在她踩踏的土壤中,德國人尊重貝多芬,中國人、台灣人同樣也尊重貝多芬,不但完全可以無縫接軌,她化身典範,引西潤中,豐盈了台灣的音樂舞台,留下完美見證。

與鋼琴形影不離

與鋼琴結下的68年情誼,鋼琴從她的玩具、留學踏腳板、到生命知音,她與鋼琴幾乎形影不離,同哭、同笑,築夢、圓夢,現在更成為她淑世福國、反饋社會的精神伴侶,不離不棄,相儒以沫,也陸續打造永續的藝術瑰麗,除了音樂會演出,也有許多鋼琴專輯的出版計劃,例如,近期推出的32首貝多芬奏鳴曲全本。

經歷過逾甲子的歲月洗鍊,陳必先的柔和自信,從她略顯圓潤的臉龐可以看出,無所驚、無所懼,也不在乎外型打扮。平常寬鬆樸素的衣著,沒有一般音樂家急於賣弄的露背低胸展現美腿的想法,每次在音樂大舞台上,她都是以端莊穩重為主,甚至帶一點老氣與土味,為現代五顏六色、喧賓奪主的女音樂人,樹立典範。

彈貝多芬感同身受

在彈奏貝多芬曲子,她更多的感同身受,身陷困境,逆來順受,甚至加以轉化,她的音樂表現,始終多了一分年輕音樂家所體會不到的深邃廣袤,以及溫柔與圓融,讓人感動肺腑。

趕在上月聖誕節當天,從高雄衞武營、台中歌劇院,一直到台北國家音樂廳,不多的宣傳,卻迎來滿座的饕客與知音,而且,童叟無欺、跨世代、跨領域的聽眾,對她滿滿的期待與感謝。

從貝多芬《D小調第17號鋼琴奏鳴曲《暴風雨》,作品31之2》,這是貝多芬32首奏鳴曲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創作於1802年,出自莎士比亞名著《暴風雨》。該曲以奏鳴曲式寫成,展現他高超作曲手法,把傳統規矩化為己用,出神入化,充滿濃厚幻想曲風,營造出巨大張力,呈現大師之境。曲中有滄海桑田的喟嘆,也不乏深刻內省,陳必先舉重若輕,傳達貝多芬的靈魂世界。

刻骨銘心 琴音動人

至於《F小調第 23 號鋼琴奏鳴曲熱情,作品57》,是演出次數最多、錄音與評論文章都是最多的名曲,是貝多芬中期創作代表作,把浪漫主義植入音樂中,讓樂曲結構大大被開展,超越同儕,讓澎湃思潮與宏大張力,聚斂在更深沈、更集中的意志與意境中,命運的嘶吼,夾雜著無助靈魂的哀嚎,在命運的低吟迴盪中,期待勝利號角。陳必先對於命運的挑戰,特別熟悉,感受與思考,特別刻骨銘心,聽來令人潸然落淚。

《A大調第28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01》是1816年貝多芬寫下連篇歌曲《致遙遠的戀人》後不久的創作,色彩鮮明,結構緊實澄明心境與糾結情緒,引領貝多芬邁進晚期創作之所,成為經典的標誌與象徵。

值得一提的是,該曲深邃情感與纖細內涵,拋開束縛,向內自求,展現大器風範。陳必先對該首織度繁複、結構緊密的浪漫派氣魄與格局,頗能掌握,在水到渠成下,呈現宏偉氣勢,也是讓人動容不已。

做足功課 下足苦功夫

《C大調第 21 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作品53》是貝多芬33歲時的作品,是開啓浪漫樂派大門的磅礡巨作,具備更宏偉的結構、豐富樂思與華麗技巧。

取名《華德斯坦》,正是貝多芬題獻給當年為他奔走努力,讓貝多芬獲得公費到維也納留學的波希米亞伯爵華德斯坦,知遇之恩,湧泉以報。貝多芬利用尾段的絢爛八度滑音,呈現出璀燦豐盈結局,令人神往。陳必先以堅定深刻的十指功夫,展現戲劇張力與昂揚生命力。

這回與3場獨奏會一起登場的,還包括熱騰騰的「陳必先: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Vol.1, Vol.2」,也證實陳必先對貝多芬奏鳴曲,做足功課,下足苦功夫。她非常感謝台灣樂迷與朋友們的支持,讓她有機會做該次的錄音。

深度見解與詮釋

兒時前往德國學習音樂,實際上展開了另一個生命,換成完全不同的生活,也因此讓「聽音樂」進化到另一個境界,尤其在貝多芬的音樂當中,隱藏著多舛命運,彷彿無法扭轉,也沒有什麼希望,但是陳必先寧可相信,凡事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去突破。

陳必先對貝多芬的深度見解與詮釋,獨具慧眼,也是為什麼她詮釋的貝多芬時,讓人深刻感受到其中的純粹感(purity)。鋼琴家對樂譜的詮釋,能以最純粹的樣貌呈現,這也是陳必先粉絲滿天下,只要公開舉行音樂會,必然引來滿座聽眾。她非常善於處理細緻微妙部分,透過幾乎細微不可見的表達方式,轉換著音樂內在的深厚見解與意涵。

什麼是台灣人的形象,台灣阿嬤的感覺又是什麼?從陳必先身上,看出她的專注、自信、去除繁飾,展現拙樸實在的自己。陳必先始終慈眉善目,謙虛溫厚,呈現了台灣阿嬤的最高貴動人的質感、清晰正向的價值觀,而且,學到老彈到老,心堅意誠,腳步不斷,令人打從心底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