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機車定位不清、缺乏行車調查、難做政策研究、過於討好民眾與未改善到點,讓台灣交通安全難進步!」運輸學會理事長邱裕鈞13日在研討會提出5大挑戰,他指出,台灣道安缺少基礎調查,決策者不敢得罪民眾,是讓交通安全難以改善主因。他建議設立資料庫、善用科技執法,並持續增加公共運輸、加嚴考駕照標準來改善。
道安5大挑戰
邱裕鈞表示,台灣機車族群佔交通事故死亡人數60%,但加上自行車與行人的話更高達85%,明顯缺乏對於弱勢用路人的保障。但我國有1400萬輛機車、800萬輛汽車,民眾高度仰賴自用運具,「如今不是要降低汽機車依賴度,就是要改善運輸環境!」
邱裕鈞列出台灣交通安全五大挑戰,包括一、機車在法律上的定位不清楚,因此機車不確定自己在道路上如何行駛;二、瞎子摸象,雖然多數交通意外是「未注意車前狀況」引起,是因為分心滑手機,還是其他因素?警察的調查報告並無法讓學界了解事故原因,但這本來就不是警察的工作,需要專業團隊負責。
三、缺乏調查救難研究,邱裕鈞直言,如果沒有調查就很難分析事故原因,他建議交通部除了事故資料蒐集外,也要積極投資事故模擬系統,或是建立實測環境。四、民意至上,他認為如75歲前免換駕照的規定需要檢討,也要教育民眾交通安全罰鍰並非政府搶民眾錢,而是在救民眾生命。
善用科技大執法
五、事故防制成效難連結,邱裕鈞坦言,政府常常煩惱「明明已經努力改善道安,為何還是發生那麼多事故?」因此長期的追蹤很重要,還要制定以人為本的政策。他舉例,有些縣市蓋捷運,周圍卻沒有人行道,如此無助改善道路安全,另外交通事故的A2資料需要更詳細的分級,輕、重傷最好區分出來,以利研究。
他舉例,近來有研究將大客車加裝主動預警系統(ADAS),配合車內鏡頭,讓學界可研究駕駛與危險開車行為的關連,還有用無人機加影像辨識,分析車子的衝突熱區並追蹤運行軌跡。
最後,邱裕鈞建議政府建立事故分析資料庫,善用科技執法矯正駕駛行為,改革考照換照規定,並建立長期追蹤機制,以改善道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