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精神健康 醫囑:降低心靈衝擊

簡嘉佑 2022/12/06 11:55 點閱 10343 次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右)與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胡海國(左)6日於記者會公布國人精神健康調查。(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右)與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胡海國(左)6日於記者會公布國人精神健康調查。(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保持運動、睡前寫感恩日記,可減緩日常焦慮感!精神科醫師楊聰財6日公布國人精神健康調查說,整體得分達82.4分,略高於及格分數80分,但仍低於疫情前的狀況。台大教授胡海國分析說,疫情時代帶來疏離感,「缺乏歸屬感」已成為國人普遍的心情,盼民眾不要過度執著工作或網路世界,也要注重社交活動,

443萬人受影響

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表示,2022年整體精神健康調是查針對「心身健康」、「個人價值」、「生活掌握」與「家庭健康」等4項議題進行調查,得分達82.4分,略高於及格分數80分,但仍低於2020年的83.3分,研判與新冠疫情影響有關。

「疫情嚴重影響生活者,精神健康較差,」楊聰財指出,疫情影響精神健康指數變差的人數,占本次調查人口之27.7%,換算為台灣成人人口數,判斷約443萬人受影響,特別在「生活掌握」指標上有明顯影響:36.6%的國人認為缺乏歸屬感、22.2%國人不認為將來會更好。

此外,楊聰財說,在「心身健康」方面,今年有3項症狀的狀況創下歷史新高:有40.2%睡得不好、41.1%感到焦慮緊張與40.2%的民眾出現記性不佳的狀況。

加劇死亡恐懼感

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胡海國說,疫情影響民眾對死亡的態度,尤其生活受到疫情影響愈嚴重者,對死亡的恐懼感與逃避感也會隨之加劇。他指出,低於40歲的年輕組群者,精神健康韌性較強;中壯組與年老組群精神健康韌性較低,要多加留意。

他說,儘管台灣慢慢步入後疫情時代,但民眾精神健康問題還沒有解決,疫情仍加劇民眾的精神壓力。胡海國指出,「缺乏歸屬感」成為眾多國人的議題,尤其民眾出現過度執著於工作、迷失於龐大的網路資訊等狀況,更容易落入孤寂感,導致負面情緒增加,進而減少正向的社交接觸,形成惡性循環。

睡前寫感恩日記

胡海國說,調查發現,民眾就算經濟出現問題,但只要認為「有歸屬感」的話,精神健康指數仍是高的。他呼籲,歸屬感的重點不僅是家庭,更是「非血緣家族」的社交來往,如果能在民眾脆弱的時刻,能夠有互相支撐的夥伴,就能化解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孤寂」現象。

楊聰財表示,在疫情壓力下,民眾比較容易情緒緊繃,建議民眾能做如腹式呼吸進行放鬆,或保持運動習慣,增加多巴胺、腦內啡與血清素的分泌,減緩負面情緒。他說,不妨睡前寫感恩日記或快樂日記,協助民眾更好入眠。

精神健康學會認為,在後疫情時代,政府必須正視經濟問題,以及貧富差距對國人造成的精神衝擊。雖目前已有振興方案改善國人受疫情出現的經濟困難,但不應一味的用金錢去解決金錢問題,應該正視金錢帶來的精神生活問題,去補足社會中對精神資源的需求以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