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我到國家音樂廳聆聽近年頗負盛名的鋼琴家伊格爾.列維特(Igor Levit),他排出整場貝多芬曲目,壓軸是貝多芬中期重量級作品,第21號C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編號53的《華德斯坦》。
如果你問我,聽古典音樂以來,覺得那一首鋼琴曲,那一個演奏是古典鋼琴裡「核心中的核心」,最能代表鋼琴對於這個世界,對於人類文明的意義?
《華德斯坦》的版本
毫不猶豫,我的答案必然是貝多芬的《華德斯坦》,由偉大俄國鋼琴大師「小巨人」吉利爾斯(Emil Gilels,1916-1985),1972年的錄音室演奏版本。
我曾說過,貝多芬音樂對人類文明的意義非凡,畢竟人世間充滿著艱險與打擊,但總會有偉大的靈魂,透過各種形式,包括文學、繪畫、影像,乃至音樂,告訴後人:「人的意志與持續的奮鬥,可以超越一切苦厄。」即使一時困頓,仍能不屈不撓,對我來說,貝多芬一直是這樣的存在。
在我心中,《華德斯坦》大氣明朗,光輝燦爛,既保有貝多芬前期的朝氣蓬勃,又需要登峰造極的技巧,樂曲中貫穿著從黑暗走向光明,一直向前奮鬥邁進的精神。即使有技巧更艱澀,或內蘊更深層的曲子,也無法取代它獨一無二的地位。
貝多芬以C大調寫成
《華德斯坦》完成於1804年,貝多芬將此曲題獻給維也納貴族華德斯坦伯爵(Ferdinand von Waldstein, 1762-1823),因此後世稱這首曲子為《華德斯坦》。華德斯坦非常欣賞貝多芬的才華,也是他最重要的贊助人之一。
在貝多芬創作《華德斯坦》期間,法國一位著名鋼琴製琴家送給他一架改革性能的新鋼琴,比傳統鋼琴(只有五個八度)在音域上更加延伸,因此貝多芬可以嘗試在樂曲中讓鋼琴的高音域有更多表現空間,賦予作品全新的鋼琴音色。
果然,貝多芬的創作力,在新鋼琴上發揮得淋漓盡致。評論家認為,C大調寫成的《華德斯坦》明亮而光彩絢爛,在第二樂章與第三樂章銜接處,彷彿從黑夜到白晝,就像黎明時曙光,因此這首曲子也有<曙光>、<黎明>等別名。
從黑暗奏到光明
要演奏出黑暗到光明,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包括在最後一個樂章,演奏者需要持續的進行快速的八度行進、快速十六分音符及其三連音的樂段、持續顫音以營造持續音等的效果。也因如此,演奏好這首曲子並不容易,對鋼琴家是嚴苛考驗。
偉大的作曲家,值得遇到偉大的藝術家。來自俄國的鋼琴大師吉利爾斯,有著超卓的技巧,以及鋼鐵般的觸鍵與厚度,這些特質在《華德斯坦》上,得到不可思議的昇華與超脫。
開頭前兩分鐘,吉利爾斯演奏出了永恆,音符如長江滾滾來,驅動著生命與意志,一氣呵成,音色越來越亮,每個音都清清楚楚,充滿著重量感。
每次聽,心頭都發熱
很多時刻,我一人獨自相處時,腦中浮現的旋律,就是吉利爾斯《華德斯坦》的前兩分鐘。三十年來,我每次聽,心頭都發熱,到現在仍會激動不已。
1994年3月14日,我在木柵租屋處,寫下「什麼是永恆?吉利爾斯彈的《華德斯坦》,就是永恆!」那張便利貼,迄今仍牢牢貼在CD的解說冊內。而這幾句話,到現在也都還屹立不搖地成立。
在我聆聽經驗中,沒有任何鋼琴家達到過這樣的境界,吉利爾斯演奏的《華德斯坦》,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貝多芬鋼琴演奏,是鋼琴演奏史上「核心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