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應借鏡荷蘭轉型經驗

戴肇洋 2022/11/20 12:04 點閱 2157 次
 圖說:過去數年來依賴晶片產業拉抬的台灣產業經驗,是否可能陷入荷蘭病危機以成為國內社會輿論焦點。(Photo by Kevin Stanchfield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圖說:過去數年來依賴晶片產業拉抬的台灣產業經驗,是否可能陷入荷蘭病危機以成為國內社會輿論焦點。(Photo by Kevin Stanchfield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受到新冠疫情及俄烏戰爭影響,全球經濟即將迎接20年來最嚴酷的寒流,最近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經濟機構先後下修,包括美國、中國、歐盟及日本等重要國家的成長率。台灣亦不例外,除了出口數據「翻黑」之外,外銷訂單呈現衰退,國內經濟機構也持續下修經濟成長預測。

擔心陷入「荷蘭病」

面對國內、外經濟景氣走弱訊息之下,過去數年以來依賴晶片產業拉抬的台灣經濟,是否可能陷入「荷蘭病」危機,已成為最近國內社會輿論焦點。許多學者專家最常以新加坡、南韓、以色列、德國家的產業發展模式,作為台灣經濟轉型範範。

然而,新加坡採取量身打造「圖利」特定產業模式,南韓則以跨業財團為經濟主軸,以色列培育高階中小企業創新,吸引頂尖科技公司前往設置研發中心模式,德國以完善技職體系打造堅強製業造為經濟主軸,但這些方法在追求短視利益與政治凌駕專業的台灣,恐將不易成功。

荷蘭轉型經驗足參

很顯然地,台灣需要一個幅員規模接近、產業結構類似的國家為典範。亦即我們在擔憂陷入「荷蘭病」之同時,卻忽略荷蘭於面對危機時,利用位於歐陸前緣的優勢條件,例如以歐陸第一大的鹿特丹港口及第四大之阿姆斯特丹機場為利基,從事製造兼具服務、農牧高值升級,讓產業成功轉型的發展經驗,值得台灣借鏡。

其實,荷蘭製造業僅佔其GDP二成,卻又以環境永續、城市治理為前提,採取嚴格監督管理模式成功發展石化專區,創造10%就業人口。此外,以追求技術升級、設計創新為目標,開拓更具有競爭利基的電子產業,培育飛利浦(Philips)、聯合利華(Unilever)、安科智諾貝爾化學(Akzo Nobel)等全球著名跨國企業。

在農牧業方面,則是透過資本及技術密集打造花卉、酪農產品輸出,成為全球第二農業出口大國。

因地制宜,困境求生

由於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系,內需市場求難以達到經濟規模,上述荷蘭利用優勢地理位置,成功發展物流、運籌、石化、電子、綠能、農業輸出聞名世界,讓經濟與環保之和平共生的經驗,在全球中難以找出比荷蘭更適合台灣經濟型態升級、產業結構轉型的學習典範。

荷蘭可以,台灣沒有理由不行!面對未來全球經濟正籠罩著許多陰霾威脅之下,為何我們不能借鏡荷蘭經驗。尤其長期累積所建立的電子、資通、石化、機械等產業具有競爭條件,加上於亞太區域中心樞紐的優勢地理位置,台灣不能始終以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受阻、內需規模不足為藉口,關鍵在於,有無前瞻政策規劃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