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污染物危害人體 立法規範、持續監測

呂翔禾 2022/11/01 11:39 點閱 31839 次
環保署化學局1日舉辦《斯德哥爾摩公約POPs管理之回顧與前瞻成果發表會》,官員簡介我國環境污染管理之成果。(Photo by 呂翔禾/台灣醒報)
環保署化學局1日舉辦《斯德哥爾摩公約POPs管理之回顧與前瞻成果發表會》,官員簡介我國環境污染管理之成果。(Photo by 呂翔禾/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台灣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都有遵從《斯德哥爾摩公約》規定,透過跨部會合作監控、宣導,設法讓污染消失!」環保署化學局簡任技正董曉音1日在發表會上表示,有機污染物(POPs)容易累積在生物體內不易分解,會造成癌症、神經失調,環保署將持續透過法規調整、衛教宣導等方式,逐漸減少有機污染物的排放。

現場除了成果發表以外,另有展區展示環保署這幾年來實踐《斯德哥爾摩公約》的成果,包括部內同仁的環境監測、場勘與調查,並展示許多書面資料,希望透過長期記錄,建立台灣毒化物資料庫。

化學局攜手部會防污

環保署化學局局長謝燕儒表示,《斯德哥爾摩公約》於民國93年生效,有185個國家簽署,台灣雖非公約締約國,但因工業、科技業發達,過去也有發生過戴奧辛污染等不幸事件,因此有機污染物管理也要接軌國際。我國已透過《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下稱毒管法)列管公約中所禁止的31項污染物。

謝燕儒也說,化學局成立6年,他都會要求新進同仁看2部電影:《蜂狂》與《黑水風暴》,以更了解環境污染對人類與生態的影響。他表示,有機污染物的列管牽涉包括經濟部、財政部等7個部會、22個單位的跨部會管理,由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空氣、水、土壤都容易殘留,感謝跨部會共同努力防治。

跟隨國際標準

董曉音介紹說,公約中規定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有4個特性:毒性高、長期在環境中存在、半揮發性與毒性累積,食物鏈愈高毒性愈高下,人體受到影響最大,恐會干擾神經系統、出現注意力紊亂、抑制免疫系統、易誘發癌症等問題,因此要透過立法、環境監測、衛教宣導等方式解決。

她指出,由於這些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是人類產生,牽涉層面很廣,因此要全面消除不容易,同時還要持續尋找可替代產品,清除舊有污染器材,甚至要讓污染物全面從環境中消失需要長時間的努力。董曉音說,公約每年都會檢討,觀察是否有新的污染物須納入列管,台灣也都有持續跟隨國際標準。

多管齊下防污染

董曉音舉例,公約預計明年才會將農藥陶斯松納入禁用的列管項目,但我國已經超前部署宣布全面禁用了。在農業管理上也有《農業管理法》禁止17種農業類POPs的進口、製造等用途;工業用化學物質方面,也會透過源頭管理(毒管法)、食安監控、替代品研發與教育宣導方式,逐步減少污染物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