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視窗〉提升技術 以改善農家所得

黃耀輝 2022/09/07 13:52 點閱 2373 次

農委會最近公佈110年主力農家所得調查結果,指出主力農家平均每戶所得總額154.9萬元,較109年增加8.3萬元,成長了5.6%。看起來好像農民的經濟狀況有些改善,但是仔細觀察其所得及成長的結構,其實農業、農民仍是非常艱困的產業和行業。

農民亟需補貼

因為去年主力農家所得的成長,最主要還是來自於「從政府移轉收入」,也就是紓困振興方案及農委會停灌休耕補助、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有機友善環境耕作補貼等金額均增,致從政府移轉收入增加4.1萬元,成長率高達27%,占比最大(33%)的農業所得只增加1.4萬元,成長2.9%;以及占比31%的受僱人員報酬只增加1.2萬元,成長了2.7%。

農民靠自己經營農業,或受雇從事農業的所得110年加總起來也才不過107萬餘元而已,還需要依靠政府的救助、補貼等等。

農家所得低

而勞動部109年度的類職別薪資調查資料也顯示,園藝及農牧業生產人員的總薪資(經常薪資及非經常薪資)合計僅在3.3萬餘元而已。而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也顯示農家的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低於非農家,長期而言約為非農家的85%。而就「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而言,農家的只有非農家的80%而已。

可見得,農業縣的農家比例較高,農家的所得又低於非農家,而農家的農業所得比重又低於非農業所得,顯示農業縣的家戶平均所得顯然低於非農業縣或都會型縣市,是所得分配惡化中的另一種特殊樣態。

高學歷並無加值

也難怪,報載最近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的臨時人員職缺,要求報考者必須「農業相關科系碩士畢業」、「1年以上農業相關工作經驗」,月薪僅僅29,640元。另外一個職缺,要求報考者必須「國中以上畢業」,月薪25,600元。顯示農業所得真的偏低,高等教育學歷也沒有什麼加值效果。

而台灣農業生產總值109年為5,039億元,比華碩同一年營收金額5,349億元還低,代表農業產值比不上電子產業一家企業的窘境。

窮人移入,富人移出

尤其,近年來台灣農漁產品出口屢屢受挫,令人憂心台灣農漁業是否在國際市場失去競爭力。有農經學者以日本為例指出,同樣土地稀缺、生產成本高,但日本透過全球食品價值鏈戰略改以「中間材」賺錢,建議農委會應當將政策重點放在農業技術的提升,改為出口種苗、原材料、智慧農業、技術服務等,提升附加價值,才能明顯改善農業體質以及農家的所得。

另一方面,為縮小農家和非農家所得的差距,地方政府若提供優渥的所得重分配政策,可能會導致窮人移入,富人移出;且農業縣政府財政又較困窘,無足夠財源從事所得重分配,因此中央政府應在移轉性收入方面,多給予農業縣的農家、農民所得補助,才能提高青年投入農業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