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令人不開心 學者:善用提醒工具(科學人 Scientific American)

簡嘉佑 2022/08/28 18:06 點閱 3849 次

Why Social Media Makes People Unhappy—And Simple Ways to Fix It

IG、臉書等社交平台透過動態推薦等方式,常讓用戶沉迷其中,使睡眠時間減少,心情受影響。學者指出,用戶一旦使用時間過長,會覺得浪費時間,進而產生自信心降低的負面效應。學者呼籲,社交平台應加強提醒功能,並新增「已閱讀」的歷史紀錄標籤。

毫無意義的時間

華盛頓大學人機互動領域的研究生伯格漢認為,社交平台的設計會對用戶體驗的影響相當大。他建議,只要簡單的設計就能夠減少社交平台上的衝突,例如只要有人在公開留言版吵架時,系統就會將對話直接切換到私人的訊息來往,以避免衝突情緒延燒到其他民眾。

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家尼寇指出,社交平台的訊息永無止盡,能觸發神經系統內的中獎機制,讓民眾沉迷於滑動一則又一則的貼文。他指出,社交平台還會有「30-Minute Ick Factor」的現象,意味著人們只要滑社交平台超過30分鐘,就會覺得自己浪費了許多時間,進而感到失望。

伯格漢指出,在社交平台上花費大量時間,與其說是「成癮」,不如說是「抽離」(Dissociation)。他解釋說,「抽離」是指過度專注於特定事物,而導致自我意識抽離、無法意識到時間流逝的狀況。有時候在有意義的活動中出現「抽離」,將是引人入勝的體驗,但如果在賭博等負面活動中產生此狀況,就會對民眾身心靈有不良的影響。

歷史標籤防沉迷

為了抑制民眾在社交平台上出現「抽離」的狀況,伯格漢提出兩個有效的方法,一、「閱讀歷史標籤」,用戶已經看過的內容會被標上「已閱讀」的標籤,讓用戶只聚焦於最新的內容;二、「使用時間提醒」,一旦用戶使用軟體,超過設定的使用時間,就會發出警告通知。

他建議,用戶可以先調整心態,「不要因浪費時間在社交媒體,而感到不安」,因為社交平台背後都是成千上萬的人,想盡辦法要用戶聚焦於螢幕上;二、「善用已存在的提醒功能」,如抖音就有每使用一小時,就提醒用戶一次的功能;三、「投票給對網路監管有研究的人」,因為法規也是管理科技巨頭的重要一環。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y-social-media-makes-people-unhappy-and-simple-ways-to-fix-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