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恐怕是繼上世紀90年代「資訊爆炸」以後,最大的「資訊戰」。在資訊橫流的風暴之下,本書梳理假新聞的發展脈絡、各國的因應策略,並發展適合台灣情境的新聞媒體識讀量表,值得教學設計和政策推動參考!
作者黃兆璽認為,新聞媒體識讀面臨的實際問題必須透過研究與應用之結果來解決,一套適應本國國情與民眾媒體使用習慣之新聞媒體識讀量表,可供調查、分析,進而掌握國人新聞媒體識讀能力,並提供媒體素養教育決策方針參考,作為未來推動媒體識讀教材之藍圖。
虛假、錯誤、惡意訊息定義
充滿政治目的與意識形態的假新聞充斥全球,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敦促各國應對仇恨言論採取處置措施。《新聞學、假新聞和虛假訊息:新聞教育和訓練手冊》針對「虛假訊息」、「錯誤訊息」、「惡意訊息」進行清楚的定義,說明:
「虛假訊息」(Disinformation):為傷害個人、社會團體、組織或國家為目的,故意製造的虛假訊息;「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是虛假的訊息,但並非以造成傷害為目的而製造的;「惡意訊息」(Mal-information):基於現實的訊息,刻意對個人、社會團體、組織或國家造成傷害。
查核中心打擊假新聞
過去兩年,即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許多國家致力打擊假新聞,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本身(UNESCO)、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IFCN)、美國新聞和資訊可信度監測公司NewsGuard、烏克蘭政府成立的事實查核機器人、台灣的事實查核中心、以及Google、BBC、NBC、CNN、德國之聲等媒體皆相繼組成把關與查核假新聞的系統。
假新聞氾濫
但為何謊言卻沒有因此消失,大量的新聞卻掩蓋真正的真相?假新聞就像Covid-19 Omicron病毒一樣可以不斷變種傳播,讓人不斷感染。而粗製濫造不實訊息的「內容農場」(Content Farm),正透過大量產出訊息獲取利潤,製造話題帶動風向
假新聞成利益團體工具
有心人士、政治團體透過社群媒體創造議題引導民意,也模糊了真相;還有惡意製造謠言、編撰假新聞以獲取利益的社群團體不斷出現。上述種種因素,都導致假新聞層出不窮,謠言、假消息漫天散布,即使有了事實查核系統與法律的介入,都無法得到解決。
「軍隊正在濫殺無辜百姓,甚至是嬰兒。」烏俄戰爭下,類似這樣手法越來越惡劣的假新聞層出不窮,造假、挪用、偽裝、誤導、陰謀、設定新議題、虛假主張、顛倒是非、潑糞已成為假新聞的慣用手法。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指出,有關烏俄戰爭假訊息,社群媒體甚至用攻擊、抹黑手法攻擊主流媒體,讓人民也相信主流媒體也是假新聞的亂源,因此,政府往往比起人民更畏懼假新聞,因為假新聞不僅以假亂真,經過深度偽造的假新聞,更可以大放厥詞,全面左右、影響人民的觀感,以及政府政策的判斷。
政治兩極化與分裂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為世界帶來一場虛假訊息的浪潮,虛假訊息的大量傳播被視為訊息疫情,讓各國在新冠病毒疫情的對抗上產生了負面影響,假訊息不僅加劇了公共健康的風險,並助長了社會政治兩極化,以及仇恨和分裂(UNESCO, 2020)。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於2020年爆發初期,因為大量假訊息及不實的新聞報導,更對防疫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因錯誤或惡意散布有關新冠病毒的不實訊息,稱之為訊息傳染病(WHO, 2020)。
透過媒體控制真相
假新聞過去被定義為一種不專業或不真實的新聞故事,這些假新聞故事的特點是不真實,而不是出版商或讀者對故事的看法。專家學者認為政治與媒體息息相關,政治人物透過媒體發布訊息,新聞背後往往隱藏著政治意圖,所以許多領導人早就意識到他們需要透過媒體控制真相(Luhtala & Whiting, 2018)。
所謂假訊息是指「故意創造或分享虛假或操弄性資訊,乃至於欺騙且誤導閱聽眾,不管其目的是為了造成個人傷害、國家政治意圖或經濟利益等」。而相較於假訊息,錯誤訊息的定義則是「無意中散布的虛假訊息;假新聞一詞在現代社會使用脈絡下,已延伸包含多義,其往往已與新聞的『真假』無關,而更涉及閱聽眾的喜好,包含著閱聽眾不喜歡或不同意的言詞」(NCC, 2018)。
假新聞定義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OHCHR)認為所謂的假新聞,是指「具惡意、刻意捏造成新聞形式傳播,並企圖透過高流量點閱,以獲取某種政治、商業利益的消息」(AIT, 2018)。台灣行政院對假新聞提出「惡、假、害」定義,亦即「出於惡意、虛偽假造、造成危害」(行政院,2018)。
虛假新聞破壞了媒體的正當報導,使記者更難以報導重大新聞報導(Merlo & Negocio, 2017)。假新聞的出現與臉書的迅速傳播有相當大的關係,為了流量、為了取得廣告收入,訊息內容常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Woolf & Nicky, 2016)。
大量扭曲的訊息\
新聞消息超載與混亂已成為全球普遍的問題,新聞媒體傳遞訊息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失真、刻意扭曲,以議題的形式吸引民眾注意並影響認知,大量議題和資訊中隱藏許多不實訊息和假新聞讓人難以分辨是非(Blair, 2011)。
為了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在網路平台上捏造和傳播的故事,以欺騙公眾獲取意識形態和/或經濟利益,稱之為假新聞(Allcott & Gentzkow, 2017; Pennycook、Cannon、Rand, 2017)。
瘋狂傳播的假訊息
學界對錯誤訊息問題的規模如何更廣泛地演變的證據仍然有限,最近的一項研究認為,即使在Facebook改變了平台的新聞提要算法之後,虛假故事仍然是Facebook上的一個問題,許多被主要事實核查組織評為虛假的文章並未在Facebook系統中被標記(Pennycook & Rand, 2017)。
何謂假新聞,傳播學者胡元輝指出,假新聞非常普遍,且觸及率甚至高於真實新聞,傳播更廣、更快,不論是有心操作,或是無意傳播的新聞,目前仍難充分斷定,其中最複雜的就是虛實混雜的新聞,可能有部分事實,但一部分可疑,而事實查核的重點就是「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
假新聞最初是指在社交媒體中捏造故事編撰成新聞形式,但現在對議題有偏見、觀點有限、誇大其詞,或將事實與虛構結合的訊息也稱為假新聞。假新聞一詞出現這麼多定義,正說明大眾接受的議題新聞,很有可能不單純正向,假新聞正透過傳統與社群媒體衝擊人們的生活(Middaugh, 2018)。(瑩霏/輯)
《假新聞下的媒體認知理論與新聞媒體識讀研究》
作者:黃兆璽 (東海大學公共關係室主任)
出版社:新銳文創
其他書訊:
《AI無所不在的未來》
作者:馬丁.福特(未來學家)
出版社:高寶
現在,無論是製作漢堡、開發新藥、診斷疾病,AI都能辦到。很快地,它將和電力一樣無所不在,也不可或缺,所有人、甚至所有產業都能輕鬆活用這項技術。為此,各國巨頭企業與政府正紛紛投入研發以搶占優勢與商機。
不用等到2030年,AI早已在顛覆各大產業。AI也許無法取代人類,但將變成不可或缺的通用技術。面對這一波浪潮,你一定要知道AI到底有多重要。
《高階覺察》
作者:史蒂芬‧弗萊明(倫敦大學院實驗心理學教授)
出版社:遠流
自我覺察是人類心靈一種精巧、美麗又詭異的能力,但它有個令人訝異的特徵:常處於離線狀態。因此書中告訴我們如何培養自我覺察,以便正確評估自己的信心,並且知道誰在胡扯,確保我們與他人互動時不至犯錯。
本書是關於「自我覺察」(心理學上稱為後設認知)這個重要的主題,前半部解說我們如何看待、思考自己的想法,以及自我覺察的重要性,包括瞭解自我的心靈是如何記憶、感知、做決定、思考和感受。
《睡眠新常識》
作者:西野精治(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出版社:晨星
睡眠可以說是生存最重要的生理現象。如果我們能在過著規律生活的同時,從科學角度對於睡眠有更深刻的認識,想必一定能為我們自己帶來優質的睡眠。
睡眠會影響我們的工作表現及生活品質,一旦睡眠不足,人體免疫力就會下降,容易罹患疾病!想要提升免疫力,就應該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認知,跟著我們一起理解睡眠相關知識,在夜晚取得充分又優質的睡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