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旭岑談音樂》自是人間無情最有情

蕭旭岑 2022/07/11 09:46 點閱 2130 次

上篇我談到了對最近天才鋼琴家周善祥(Kit Armstrong)來台演出,一些感觸與困惑。沒想到好友《MUZIK古典樂刊》創辦人孫家璁宴請周善祥,特別請樂友張永青醫師和我作陪,機緣湊巧,我剛好也趁機當面向周善祥請益,從而得到更多思考與啟發,當真獲益匪淺。

演奏者的選擇問題

必須坦言,今年聽唯一的一場周善祥音樂會,儘管技巧驚人依舊,但我注意到他不太注重音色,在部分樂曲表現上,甚至稍欠鋼琴技法的琢磨,情況比起去年更明顯。我記得去年餐敘時,周善祥就提過,他視自己為作曲家,而非鋼琴家,這是否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

雖然我的問題唐突,但周善祥微微一笑,輕聲答道:「就像做一道義大利燉飯,我們知道紅蘿蔔要切小一點才能入味,切大了,煮起來就就不好吃。但是有些廚子會特別把紅蘿蔔削成圓形的,我不做這事,我切成小塊就好了。」巧妙的比喻,我頓時理解,這確實是他的選擇。

享受創作衝動

我接著好奇詢問:「您這樣的路徑(不注重鋼琴修煉),是否跟恩師布蘭德爾看法不同?」周善祥想了想,他說:「這個部分應該沒有。我跟他看法不同的地方是:他對表現主義很著迷,但我比較沒興趣。我跟他之間的(授課)都是看法的溝通,比較少談技巧的問題。」

周善祥在後來與張永青醫師對話時進一步補充,他在舞台上演奏他人作品(所謂詮釋的角度),其實只是有如畫展策展人(Curator)佈展的角色,他更期待自己是畫作的藝術創作者(Artist)。他當初接觸音樂,即有創作的衝動,並享受著此一過程,再度強調「期許自己是作曲家,而不是鋼琴演奏家」。

高遠的作曲家

談到這裡,我也比較豁然開朗。聽音樂原本即有多重路徑,周善祥有極高天份,而且知道自己選取的路徑是什麼。聽周善祥演奏,有如看張三丰試演一套太極劍法,看的是劍意,而不是招式;他對樂曲的理解與視野,讓我們獲益良多,那與鋼琴大師阿勞等帶來的深沈與透徹,原就是不同面向。

特別的是,周善祥主動提到李斯特(Franz Liszt)晚年作品,他認為古典音樂的無調性作品是李斯特開始,李斯特幾首晚年的作品都是無調性。然而,無調性音樂約從1875年開始,一直到1950年左右,之後作曲家又多半回復調性,因此他認為這段時期的無調性音樂,並不是成功的,或許可說是一種失敗的實驗吧!

從西洋和聲發展史上,「無調性」意味著作曲家在創作時,刻意規避長久以來音樂傳統依賴的調性和聲。作為鋼琴作曲與技法的革命者,李斯特確實是第一個大膽踏出步伐的大師,甚至有首作品就取名《無調性小品》(Bagatelle sans tonalité),啟迪許多後輩。

老子的境界

對我來說,李斯特是最偉大的無調性作曲家,他的無調性作品,樂思精鍊,晦暗深邃,清境寂寥,已達無上玄虛之境。幾十年後的無調性風起,即使有荀伯格等大師撐起一片天,但仍難追李斯特的高遠境界。

李斯特晚年的鋼琴作品,我認為是古典音樂史的至寶,迄今世人仍未參透珍視其價值。因此我仍要推薦周善祥的恩師,現存仍在世最偉大的德奧鋼琴大師布蘭德爾,他的演奏如同老子哲學,以有御無,以無生有,無調的筆墨,有情的神采,「自是人間無情最有情」,這是李斯特演奏之無上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