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停看聽》論文審稿制度改革建議

張瑞雄 2022/07/03 16:15 點閱 1664 次
真正的解決方案需要學術界的團結,而不是將一切工作視為理所當然地無酬。(Photo from 維基百科)
真正的解決方案需要學術界的團結,而不是將一切工作視為理所當然地無酬。(Photo from 維基百科)

目前學術期刊的審稿延遲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前文提到的是否可以付酬審稿雖是一種做法,但目前沒有期刊實行。比較可行的方法是盡量增加審稿人的大池子。

審稿勞逸不均

因為全世界的學者那麼多,但期刊的審稿名單可能只佔非常小的一部分,所以有學者建議為了增加審稿人的數量,大學和研究機構應該鼓勵學者加入個專業期刊的審稿名單,請學者寫信給他們專業領域的編輯說「我可以審稿」,否則期刊編輯只會找到本身所熟識的一個小池子的學者來審,造成審稿勞逸不均,難怪時常被拒絕。

另外對於學者而言,還有區分終身雇用的(tenured)和非終身雇用的。對於非終身雇用的學者而言,他們的教學研究壓力沉重,所以應該要求已經終身雇用的學者多分擔一點審稿的責任。

論文發表攸關成就

例如前述所提到的每投稿一篇論文,就要幫忙審查一篇論文的制度,對非終身雇用的學者是一個壓力,因為他們急需發表以便升等,投稿量大,工作壓力又大,審稿顯然會加重負擔。

學者若是終身職位,能定期做一些期刊論文的審稿,便可以幫助年輕的學者。因為當很多期刊因為找不到審稿人而將論文發表的時間不斷延後時,受傷害的就是這些年輕學者,他們一直在等待自己的論文可以趕快發表,以累積足夠的出版量來提升等,論文發表的延遲就是他們人生的延遲。

沒有時間等待

審稿不是最受歡迎的事情,因為它是工作——額外的工作。教授的薪水通常不包括為期刊審稿。尤其在教授的職業生涯中,被要求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名義是為學科服務(例如擔任學會的義務幹部),為自己的大學服務(擔任各種委員會的委員),除了教學和研究的核心任務之外,所有其他東西都會花掉很多時間。但年輕人的時間不多,沒有多少青春可以等待長期的改革。

短期的改革包括廢除一種「修改然後重投」(Revise and Resubmit)的機制,亦即有些論文可能經過(好幾輪的)審查修改之後,卻被期刊拒絕接受,許多學者都有關於多年修改論文後,卻在多輪審查後被拒絕的恐怖故事。

廢除修改重投

所以在經過同行評審後,編輯應該有兩種選擇:拒絕或有條件地接受。有條件接受意味著編輯承諾只要作者按評審意見修改,論文就會被接受發表,永遠不會有第二輪匿名審稿。

最後,因科技的發展導致期刊愈來愈多,導致更需大量的審稿學者,也使得編輯和評審們筋疲力盡。真正解決問題沒有祕訣,在於聘用更多的教授和研究人員,給他們更公平的合約,減少剝削性的工作量。

換句話說,真正的解決方案需要學術界的團結,像勞工一樣,跟聘僱者(政府或董事會)和出版社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而不是將一切工作視為理所當然地無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