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學生遭遇無端指控,甚至因此失去學業機會與心理健康。(網路截圖)](/system/assets/images/000/085/641/big/%E8%B6%8A%E4%BE%86%E8%B6%8A%E5%A4%9A%E5%AD%B8%E7%94%9F%E9%81%AD%E9%81%87%E7%84%A1%E7%AB%AF%E6%8C%87%E6%8E%A7%EF%BC%8C%E7%94%9A%E8%87%B3%E5%9B%A0%E6%AD%A4%E5%A4%B1%E5%8E%BB%E5%AD%B8%E6%A5%AD%E6%A9%9F%E6%9C%83%E8%88%87%E5%BF%83%E7%90%86%E5%81%A5%E5%BA%B7%E3%80%82%28%E7%B6%B2%E8%B7%AF%E6%88%AA%E5%9C%96%29.jpg?1739328253)
近年來,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讓學術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如何辨識學生是否利用AI輔助寫作。但隨著AI檢測工具在學術誠信調查中的濫用,越來越多學生遭遇無端指控,甚至因此失去學業機會與心理健康,這不僅是教育體系適應AI科技的問題,更是涉及公平與正義的嚴重議題。
AI檢測工具有偏見
多所大學已經開始依賴如GPTZero、Turnitin等AI檢測工具來識別學生是否使用AI輔助寫作,但這些工具的準確性遠非完美。研究顯示,現有的AI檢測工具往往無法有效區分人類撰寫與AI生成的文本,甚至可能對非英語母語者帶有偏見。
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一名學生因為他的考試答案「與問題無關」而被教授懷疑使用AI,並被送交學術誠信調查委員會。後來該學生透過Google文件的編輯歷史證明自己的清白,學校才撤回指控。在這之前,學生已經飽受焦慮和心理壓力,甚至產生恐慌症狀。
另一名學生則因為使用Grammarly軟體進行拼寫與語法檢查,被教授誤認為違反學術誠信,最終失去獎學金並被學校判定為學術違規。這種判決不僅影響她的學業,更對她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打擊。
學生被錯誤指控
這些案例反映了一個嚴重問題:許多學校尚未建立完善的AI使用政策,卻急於將檢測工具視為唯一的「證據」,導致學生被錯誤指控。即便AI檢測工具的開發者,如GPTZero的創辦人也公開表示這類工具不應該作為學術判決的唯一依據,但許多學校仍然過度依賴它們。
此外部分教授在使用AI檢測工具時,缺乏足夠的技術知識。例如德州農工大學一位教授竟然將學生的論文輸入ChatGPT,並詢問AI「這是否是由AI撰寫的?」然後根據ChatGPT的回答來決定學生是否作弊。這種做法不僅顯示對AI技術的誤解,也凸顯學術評量的隨意性與不科學。
科技的進步應該為教育帶來更多可能性,而不是製造恐懼與不信任。面對AI的發展,學校應該採取更人性化的方式來管理學術誠信,而非讓不準確的檢測工具主導學生的命運。學校應建立「多重證據標準」,例如學生的寫作過程、編輯紀錄、課堂表現與寫作風格,而不是完全依賴AI檢測結果。
應訂定AI使用準則
AI已成為現代學習的一部分,完全禁止學生使用AI是不切實際的。相反地,學校應該明確訂定AI使用準則,例如允許學生使用AI(如Grammarly等軟體)進行拼寫與語法檢查,但禁止其直接生成完整論文。這樣的政策應該事先明確告知學生,而不是等到發生爭議時才臨時決定。
許多學生在被指控使用AI後,根本無法有效自證清白,甚至影響到獎學金、簽證與學業時程。因此學校應建立透明、公正的學術誠信申訴機制,讓學生有機會提出編輯紀錄等佐證資料,以確保不會因為技術誤判而遭受不公正懲罰。
應該承認AI的不可避免性
目前,許多教授對AI的理解仍然有限,甚至將AI檢測與傳統的抄襲檢測混為一談。AI檢測主要依賴「隨機性」與「突發性」的語言特徵,而非傳統的文本比對,因此不能直接與抄襲偵測工具等同看待。學校應提供相關數位素養課程,讓教師能夠正確理解並適當使用AI檢測工具。
AI的發展正在改變教育模式,但我們不能讓技術濫用導致學生權益受損。學術誠信的核心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誠實與獨立思考,而非用不成熟的技術來懲罰他們。學校應該承認AI的不可避免性,並訂定合理的使用規範,而不是讓不準確的AI檢測工具成為學術裁決的唯一標準。
我們呼籲學術界與教育機構儘快採取行動,制定更公平與透明的AI使用政策,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正義與信任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