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疫情下物價回不去了 政府需消弭民怨

醒報編輯部 2022/06/02 15:43 點閱 2158 次

主計總處公布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高達3.38%,創下114個月(9年半)以來的新高,不但是連續9個月突破破通膨警戒線年增率2%,也已罕見地連續3個月破3%。展望前景,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甚至悲觀地預測,今年的物價回不去了!

民生物資創7年新高

剔除了食物類與能源類價格的4月份核心CPI漲幅為2.47%,還是創下了13年新高紀錄。更讓人擔心的是,蔬菜年增率高達27.7%;蛋價漲幅24.39%,從去年底延續至今年3月間的蛋荒雖略見緩解,然而蛋價依然居高不下;水果漲百分之13.74%,豬肉漲了7.7%。行政院列入關注的17項民生物資年增率百分之4.41%,也創下7年新高。

CPI已呈見不斷升高的局勢。4月份CPI較上月上漲了0.76%,1至4月平均則較上年同期漲2.95%。4月份躉售物價總指數(WPI),較上月漲2.07%,較去年同月漲15.07%,1至4月平均,較上年同期上漲13.20%。

此外,4月份的生產者物價總指數(PPI),較上年同月上漲12.99%,1至4月平均較上年同期漲11.74%。值得注意的是,若非過經適當管制,PPI的上漲勢必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進一步拉升CPI。

薪資倒退嚕

另一方面,國人薪水上漲的幅度和速度卻遠遠趕不上物價的飛漲。主計總處公佈第1季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1%,這是6年來第首度出現負成長,可見人民的薪水實際上已呈現「倒退嚕」的困境。所謂「實質薪資」,是指是勞工領到的經常性薪資(包括本薪、固定津貼及獎金),平減CPI後的金額。

因此,實質薪資代表的就是勞工的實質購買力,一旦實質薪資減少,即等同於勞工的實質購買力下降。2002年至去年的20年間,台灣受僱員工的實質薪資只成長了1.68%,換言之,20年過去了,勞工的薪資還在原地打轉。

人民生活苦待救援

物價上漲對對低所得者影響更大。依據主計總處的調查資料顯示,可支配所得最低的20%家庭4月份的CPI年增率為3.64%,較CPI 總指數年增率3.38%高了0.28個百分點,弱勢族群對物價上漲的感受與痛苦尤為嚴峻,亟待政府伸手援手。

受到全球通脹以及台灣新冠疫情飆升的影響,台灣的經濟成長表現也不如預期。主計總處公佈最新的經濟預測,大幅下修了2022年的經濟成長目標,由原先的4.42%預期下調了0.51個百分點為3.91%。

儘管主計總處上調了台灣今年的出口成長預期,由原先成長預測9.69%拉高為14.62%,增加了4.93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全球對台灣半導體等高科技產品的需求持續旺盛。

外銷訂單翻黑

但事實上,受到中國大陸動態清零政策的衝擊,國內4月份的外銷訂單金額為519億美元,年減5.5%,這是連續25個月正成長的首度翻黑,可見外銷產業極易受外部環境影響,也並非全然高枕無憂;更何況,疫情壓縮了國內消費,重創內需產業,主計總處最新預測,民間消費大幅下修2個百分點為3.1%。

今年民眾除加緊防疫之外,還需勒緊褲帶過日子,政府千萬別報喜不報憂,應面對問題、提出政策,否則民怨必快速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