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抑制通膨 猶勝經濟成長保四

戴肇洋 2022/05/31 10:51 點閱 1797 次

受到新冠疫情變種病毒蔓延,加上俄烏突戰爭未熄影響,大幅拉抬國際市場價格。台灣許多重要糧食及原材物料必須依賴進口,廠商被迫將其成本反映至產品售價,導致去年9月以來國內通膨持續升溫,已讓今年經濟成長「保四」面對嚴苛的挑戰。

經濟成長下修為3.91%

果不其然,5月27日主計總處公布最新經濟預測指出,今年以來雖對外貿易表現亮麗,民間投資持續熱絡,但內需消費則是在上述內外因素衝擊下受到重創,將今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從2月的4.42%調降為3.91%,下修0.51個百分點,顯然「保四」落空。同時,將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預測,從2月的1.93%調升至2.67%,上調0.74個百分點,創下2009年以來最大漲幅。

雖主計總處認為今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下修、CPI上調,仍然優於國際經濟機構預測全球經濟成長平均不及3%、CPI平均超過6%;加上過去兩年以來廠商投資熱絡,生產力不斷改善,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使得出口競爭力表現強勁,不致產生經濟緊縮與通膨並存的「滯脹」現象。

實際感受差距大

不過,社會各界擔憂的是,官方所公布的通膨數據,與庶民的實際感受存在相當程度差異。其實,去年4月以來迄今進口物價指數始終維持15%以上偏高水準,帶動躉售物價指數(WPI)漲幅皆在10%以上,直接拉抬CPI上揚。

依據今年2月主計總處所公布的數據,雖去年CPI年增1.98%,今年CPI預測年增1.93%,皆在2%以下;但今年前4個月CPI漲幅平均2.95%,4月更是達到3.38%,而且連續第二個月突破3%。

凡此顯示國內通膨非但未能有效抑制,反而更加惡化,讓庶民的痛苦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加上失業率)突破6%,創下十年新高。

無須隨美國走貶

我們認為若要抑制通膨,以及緩和庶民痛苦指數,除了減輕進口稅賦,同時應成立物價聯合稽查小組遏阻廠商哄抬。因去年以來通膨升溫的關鍵是由於進口物價上揚所延伸的「輸入通膨」,加上最近美國升息造成新台幣貶值,更進一步推升進口價格。

若從過去兩年以來對外貿易表現來看,其實比預期來得好,今年前4個月進、出口成長分別達到26.6 %和22.9%。亦即新台幣並不需要隨著美國升息走貶,而是可以維持較為強勢。雖此舉勢必影響對外貿易,但卻有助於減少進口成本,進而達到抑制部分通膨效果。

因此,與其宣揚對外貿易持續新高,過度重視經濟成長「保四」,不如暫時犧牲部分出口成長,藉此維持較穩定的國內物價,此乃減緩庶民,尤其中低收入家庭面對通膨壓力所帶來的痛苦指數,進而促進社會安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