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漫談〉供應鏈的移轉取決於市場 不是美國

于國欽 2022/05/30 10:38 點閱 1697 次

文/于國欽(東吳大學經濟系兼任講師)

美國從歐巴馬主政時,就想把海外製造業拉回來,川普時期用力更深,藉由加徵關稅、管制重要元件輸出,並發動貿易戰來迫使全球供應鏈重組,日前,拜登宣布成立印太經濟架構(IPEF),同樣是著眼於供應鏈。

美國的傲慢

美國自1970年代製造業為歐洲追上之後,總以為不是自己不如人,而是不公平貿易使然,於是迫使歐洲諸國簽署《史密松寧協議》讓美元貶值,但沒什麼作用。隨著日本崛起,1984年美國又迫使日本等國簽署了《廣場協議》,日圓大幅升值,美元大幅貶值,然而美國的出口還是沒起色。

2001年底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大陸由於工資、地租等要素價格便宜,吸引國際大廠投資,年復一年,隨著供應鏈的形成,大陸對美出口連年成長,2007年超越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進口來源。

如同過去的歐洲、日本一樣,大陸自然又被美國認定為不公平貿易,因此這些年持續施壓,又是要人民幣升值,又是特別301,又是加徵關稅,又是管制重要元件對大陸輸出,貿易戰打了五年,結果美國貿易赤字不降反升,去年已升破1兆美元創下歷年最高。

市場決定一切

美國自1970年來上窮碧落下黃泉,用盡各種方法,想挽回製造業榮景,想把供應鏈拉回國內,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任何國家都希望又能享受自由貿易的果實,又能避免開放市場的傷害,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原是1948年美國倡議自由貿易時就該有的領悟,不過,美國可能以為自己有扭轉乾坤之能,可以熊魚兩得。

遺憾的是,四十多年來的經驗顯示,國家再大,也沒有市場大,市場那一隻看不見的手,才是主導未來全球經濟的主宰。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曾指出:「企業的投資只是為著自己的利益,但就像在其他場合一樣,他們為一隻看不見的手所引導,促進了他們毫不意圖的一個目的,更有效的促進了社會的利益。…政治家如果企圖指導企業如何投資,那是多管閒事。一旦把這項權力交託在迂愚僭越者的手中,那是再危險不過了。」

自由貿易的王道

亞當斯密深信,自由貿易,讓市場那一隻不看不見的手來引導,才能讓資源做出最佳的分配,創造最大的利益,如今全球的共應鏈是在市場引導下歷一、二十年所形成,未來即使要改變也是由市場主導,而非以貿易戰強行重組。

需知,這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工程,如同解聯立方程式一樣,均衡點必須滿足每一條限制式,而不是這邊對匯率施壓一下、那邊加徵關稅攔阻一下,然後再放話一下,又或者成立一個印太經濟架構(IPEF)就可以在彈指之間改變的。

事實上,我們從日前經濟部公布的四月外銷訂單由兩位數成長驟降為衰退5.5%即可明白,美國五年來主導的全球供應鏈重組並沒有什麼成效,何以這麼說?

大家應該還記得,這些年我國政府官員總是說中國「紅色供應鏈」的低成本優勢已經消退,台灣可以成為「非紅供應鏈」的領導國,結果三月底上海、蘇州等長三角地區封控,我們的訂單馬上由紅翻黑,相關的生產活動也受波及,這說明直到如今,在全球供應鏈裡,大陸仍居關鍵地位,全球供應鏈的移轉終究這是取決於市場,而不是美國或者任何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