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停看聽》大學校長應如何遴選?

張瑞雄 2022/05/29 14:38 點閱 1856 次

一個大學的良窳在於是否有優秀的老師和學生,但若要讓老師和學生能發揮所長,校長的領導很重要。大學校長要與上級管理機構、社會大眾、教職員工生和校友充分合作,在實現大學目標方面起了領導與和激勵的作用,才能在競激烈的高教環境中提升大學的聲譽和特色。

成立遴選委員會

那麼這個重要的大學校長角色是如何產生的呢?國內根據大學法不管公立或私立大學需要組成校長遴選委員會,公立大學遴選委員會選出來再送教育部聘任,私立大學遴選委員會先選出幾位,董事會再從其中選定一位,然後再送教育部核定。通常教育部聘任或核定只是例行公事,但也發生過教育部遲不聘任或核定的事。

外國大學選校長也會有一個遴選委員會(Search Committee),但整個的遴選過程有時也會交給外界的一個顧問公司或獵人頭公司,這種公司最後找到一或兩位候選人再送到遴選委員會去選擇。

無隱私可言

國內和國外選大學校長的方法主要差異有幾個,第一是隱密性,國內大學校長遴選(尤其是公立的)過程非常的透明,一開始有那些候選人,最後進到遴選委員會有那些人,一切都公開在校長遴選網站。太公開的缺點就是這讓一些夠資格的人不願意參加遴選,怕萬一落選會沒有面子,再者一旦參選,所有過去會被攤在陽光下檢驗,簡直沒有隱私可言。

在國外,通常遴選過程是非常秘密的,很多大學都是遴選委員會宣布之後,大家才知道新校長是誰。到底有那些人參選,過程如何通常是不公開的。這對有心參選的人比較有保密性,也可以鼓勵更多人參選。這次清大選校長做了一半,遴選委員會先對所有候選人做篩選,只公布最後有兩位進入最終的遴選程序,保密了那些參選但被淘汰的人選。

缺校内人脈者不利

第二是校內老師參與的程度,在外國除非被選進去遴選委員會,校長遴選沒有一般老師的事,當然他們還是可以跟遴選委員會提出建議。在國內很多大學設計有老師同意權的機制,亦即全體老師對所有候選人投票贊成與否,有通過一定比例同意票的(例如50%),才能夠送到遴選委員會去討論。這樣對於校外的參選人可能比較不利,畢竟缺少校內的人脈。

第三是國內教育部還有參與的權力,對國立大學教育部派有三位代表進入遴選委員會,事後還有聘任權(國立大學)或核定權(私立大學)。

委員無私心就成功

國內的好處是所有事情都非常公開透明,幾乎不容易選到有過去瑕疵的人,但也通常不容易選到別的學校或企業界的優秀人才。國外的好處就是非常保護候選人的隱私,有一個口號就是「為候選人保密,但過程透明」(confidentiality for the candidates but transparency on the process),這樣容易選到最優秀的人才。

當然沒有那一種制度是絕對好的,關鍵還是在執行的人,最重要的是選出沒有私心的遴選委員,這樣選校長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