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穿戴裝置 醫療大革命(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簡嘉佑 2022/05/08 20:22 點閱 4615 次

Wearable technology promises to revolutionise health care

智慧型穿戴裝置愈來愈夯,將對「早期診斷」、「個人化治療」與「慢性病管理」等醫療領域掀起巨大變化,如透過長期的健康數據監測,能協助民眾及早發現如帕金森氏症、心律不整等問題,且醫生也能透過數據給予更加個人化的醫療協助。然而,外界仍擔憂「個資外洩」、「社會不公平」等問題,其中「醫療保險的保守作風」,恐為數位醫療普及的最大阻礙。

在英國,突發的心室顫動就造成了超過2萬5千名民眾中風,然而,透過Apple Watch 以及 Fitbits 等智慧型穿戴裝置能定期監測使用者的心律,就能及早發現使用者的相關狀況。且這並非這些穿戴型智慧裝置的唯一功能,這些裝置可以同時記錄高達7500種身體變化,而且透過人工智慧的協助,還可以量身打造出量化的健康圖表。

三大醫療革新

專家估計,智慧型穿戴裝置將在三個醫療領域掀起天翻地覆的變化,包括一、「早期診斷」的部分,智慧裝置能夠檢測到原本不會被注意的細微變化,及早讓使用者接受治療。如帕金森氏症患者初期會出現體態不穩、手腳失衡等狀況,早期發現並透過藥物與鍛鍊就能,大幅緩解症狀惡化的速度。

二、量身打造的「個人化治療」,每個人的體質與生活習慣都不一樣,導致對藥物的反應也不盡相同,一項研究指出,大多數藥物其實只能對30到50%的患者產生作用。但如果醫生能夠參考智慧裝置上的長期數據,就能更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在德國一項實驗中,長時間對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數據監測,有效將死亡率與住院天數下降了約33%。

三、「慢性病管理」的部分,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與個人生活作息習習相關,僅靠藥物的療效可能都不如預期。而智慧裝置都有「個人教練」的功能,提供飲食、運動與睡眠的建議,讓用戶可以改善生活習慣。美國每位糖尿病患者平均每年的花費約為10到20萬美金,而智慧裝置為患者量身打造的規劃,已被證明能節省每位患者高達5000美元的醫療費用。

健保制度保守作風

然而,智慧裝置也引發不少的爭論。有民眾就擔憂指出,儘管健康數據非常有價值,但要如何確保製造商、政府不濫用用戶的資訊;也有人說,科技進步恐造成弱勢群體受到排擠,而這些人反而是最需要這些裝置的人。

但最大的擔憂是「醫療保健的官僚主義」,健保考量到醫療風險,多半不會迅速地將新興科技或新療法納入給付中,卻可能成為數位醫療普及的最大阻礙。

在研發新療法的路上,患者的數據需要與笨重的病歷系統相關聯,醫生也必須接受培訓,學會學新的醫療方式;政府和保險公司必須研究如何分配健保系統的資金,然而在目前健保資金多投資於「解決現有的疾病」,而非「預防性的醫療工作」。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2/05/05/wearable-technology-promises-to-revolutionise-health-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