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鳥瞰〉亮麗經濟數據背後 貧富差距加劇中

李沃牆 2022/04/24 12:39 點閱 2862 次

綜觀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強調自由競爭下必然步向貧富不均的結局。由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發布的《2022經濟自由度指數》(2022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報告,台灣在全球184個經濟體中排名第6名,並首度獲得「經濟自由」國家評比。

貧富差距明顯擴大

台灣在去年(2021)年的人均所得已突破3萬美元,邁向新的里程碑,表現可喜可賀。但人均所得畢竟是統計上平均的概念,並非庶民經濟指標,不僅難以反映出所得分配情況,遑論人民的幸福感。因此,百姓對亮麗的經濟數據總是無感。況且,伴隨經濟成長及國民所得的提升,貧富差距有明顯擴大的跡象,薪資水準更是呈現顯著的M型化。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衡諸一國的所得分配狀況,國際慣用「五等分所得級距倍數」與「吉尼係數」二個指標。

最富1%,擁所得11%

若由台灣近30年所得分配變化可以看出,五等分所得級距倍數在1991年為4.97,但隔(1992)年卻突破5倍,來到5.24倍;而2001年更直接破6,上升至6.39倍,顯示所得分配愈趨惡化、貧富差距有擴大的現象;其後雖有下降,但自2016年後又出現微幅上升趨勢。

尤有進者,2017年的財稅資料顯示,台灣光是最有錢的1%家庭,就享有全台總所得的11.29%。

由主計總處於去(2021)年10月公布的2020年家庭收支調查可看出,除了儲蓄飆升、消費驟減,疫情也讓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益加惡化,以五等分所得級距計算的可支配所得差距達6.13倍(最高所得組的平均家戶所得為2,176,394元台幣,而最低所得組的平均家戶所得僅為354,959元台幣)、吉尼係數為0.34,則創下8年來最高。

薪資走向M型化

其次,主計總處於去年12月所公布薪資中位數統計指出,2020年共調查811.3萬名工業與服務業上班族的總薪資(經常性薪資加年終獎金、加班費),平均為65萬元(台幣,以下同),而總薪資中位數為50.1萬元,均較前一年微幅成長。

但有半數(約405.6萬人)受雇員工年薪未達50.1萬元水準。若依薪資高低將受僱員工人數平均分為10組,第1十分位數為29.6萬元、第9十分位數為118.3萬元 ,將近4倍差距。倘以薪資分配觀察,很明顯是一個右偏的非常態分配,即大部分上班族集中於低薪群,少部分集中於高薪分布群,但中間薪資群卻幾乎不見了。

另外,金融研訓院於去年初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有三成的台灣民眾沒有儲蓄,同時在消費能力上,也呈現兩極化現象。意謂極端高薪族群與中產階層的薪資差距M型化,又進一步擴大。

中產階級消失

不可否認,台灣已進入「M型」社會,薪資水準也呈現「M型」,中產階級正逐漸消失。在貧富差距擴大、房價居高不下,痛苦指數持續上升(今年將逾6%),中產階級消失下,估計將有80%的人淪為下層社會階級,實不利於消費、經濟成長和社會結構穩定。

由於台灣平均薪資水準相對亞洲許多國家為低,年輕人低薪尤為普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呼籲政府應儘速採取行動,包括降低中產階級稅收,增加富裕階級稅收,開發更多經濟住房,幫助年輕人創造財富,包括教育、兒童保健和健康成本,提高勞工技能和培訓,這些施政措施確實值得政府施政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