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體型有兩種─《不痛苦減重,一次就成功》書摘連載2

醒報編輯部 2022/04/20 07:53 點閱 1765 次

(劉伯恩/醫師)

肥胖依身體部位,可形象地分成「蘋果型」與「梨子型」兩種。

蘋果型是指脂肪集中在肚子,造成腰圍特別大,也就是腹部內臟周圍的脂肪囤積較多。臨床上,此類型肥胖者的體內胰島素、膽固醇、中性脂肪和壞膽固醇偏高,好的膽固醇則較低,因此比較容易併發心血管疾病。

梨子型肥胖

梨子型肥胖則是脂肪主要集中在臀部與大腿,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雖然比蘋果型低,但減重效果通常也較蘋果型差。女性通常在停經後體重逐漸增加,且脂肪的囤積主要集中在腹部,蘋果型肥胖機率增加,因此,女性在停經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會顯著提高。

根據瑞典烏普薩大學的研究發現,內臟脂肪多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即「後天型糖尿病」,相對於第一型糖尿病為本身胰臟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為不同病理機轉)的風險較高,主要原因是這些分布在肝臟、腎臟、腸道周圍的過多脂肪會造成胰島素抗耐性,進而使糖份的代謝產生障礙而發生第二型糖尿病。

內臟脂肪型肥胖

這類患者的皮下脂肪可能不多,外表看起來不一定很胖,要確定是否為內臟脂肪過多,做體脂檢測或是做核磁共振(MRI)、電腦斷層掃描可檢查出來。

內臟脂肪是附著在腹部、胃腸周圍腸繫膜上的脂肪組織,其功能是保護內臟不會因碰撞而受傷,但如果因肥胖而造成太多脂肪囤積,便會產生代謝症候群,例如三高、脂肪肝、胰島素抗耐性及缺氧症候群等。

食物可消脂

要避免內臟脂肪堆積,建議多吃以下食物可幫助消除內臟脂肪:
1.海帶芽:含有碘,跟甲狀腺的合成有密切關係,而甲狀腺素與新陳代謝率有關。

2.大麥:主要成分除了膳食纖維,也含有β-葡聚醣,有助減少內臟脂肪囤積。

3.鯖魚:是熱量極低的含蛋白質食物,可作為低卡食物來攝取。

4.綠茶:除了含單寧酸,也含有豐富的兒茶鹼,有助提升身體的代謝率。

5.納豆:含有納豆激酶,可防止膽固醇過高,進而幫助防止心血管疾病,也有提升新陳代謝率的功效;豐富的維生素B12則是修復身體細胞的重要成分。

少紅肉多白肉

此外,要消除內臟脂肪要從減輕體重著手,飲食上盡量不要吃過多的紅肉,如牛肉、豬肉、羊肉等,改吃白肉,如雞肉、魚肉等;每天還要攝取至少20公克的膳食纖維;含澱粉的醣類不要超過攝取總熱量的60%,也不要吃太精緻的食物及低GI值(升糖指數)食物。但減重過程中也要注意營養素的均衡,如果飲食中含澱粉類的成分太低,長期下來也會有酮酸中毒的危險。

想保持健康身材還要有足夠的運動量,建議每週至少有3天進行有氧相關運動,每次運動約30分鐘,強度要達到心跳每分鐘130下左右,如此持之以恆,對消除內臟脂肪、維持健康體重就大有助益。

肥胖vs新冠疫情

從2019年底新冠肺炎爆發以來,根據各國新冠病毒確診的統計數據來分析,無論東西方都發現,感染率和身體的BMI值有正向關係。

如英國保健署(NHS)在196例重症患者的統計數據中發現,BMI在30∼30.9者有58例,BMI在40以上者有13例,兩者加總佔了64%,而這些人都屬於中重度肥胖族群。

肥胖是感染病毒的負面因素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期間,台灣前100位住院病例中,兒童病例有16%是肥胖,成人的肥胖比率則高達43%,而一些亞洲(黃種人)國家的統計數據也顯示,重症病患中體重過重者的比例是正常人的3倍。

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肥胖者感染流感的比例除了比一般人多,病毒在病人體內存留的時間也多出42%,且感染後的併發症如肺炎、肺水腫等的致死率也比一般人高出兩倍。由這些統計數據可知,肥胖是感染病毒的一項負面因素,且肥胖患者感染後成為重症的比例從SARS到H1N1,再到新冠肺炎病毒,似乎有愈來愈高的趨勢。

肥胖易感染病毒

1.肥胖者體內負責免疫功能的T細胞數目比正常人少,抵抗力相對就比較低。
2.肥胖者身體組織內的ACE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含量較高,由於ACE2是新冠病毒的結合載體,等於是提供了病毒複製的工具。

3.根據統計,感染新冠病毒者以三高患者居多,而肥胖患者一般也是罹患三高的高風險族群,這類人群的心肺功能本來就比較不好,缺氧程度比一般人明顯,自然容易成為病毒攻擊的對象。

由於疫情的關係,許多人長時間留在家裡不敢外出,因為無聊,導致瘋狂追劇、叫外送、吃零食,加上不能外出運動,短短幾個月身型就大了一個尺碼,因此最近常聽到有人抱怨「疫情肥」!

這真的不是危言聳聽,根據國外研究,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約22%成人體重增加,被稱為「疫情性增肥」(Pandemic Weight)。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人們生活步調被打亂,因為減少外出,長時間待在家裡,有人透過吃來紓壓,也因為不方便出門,三餐只好都叫外送,但這些食物通常是重油、高卡路里,這樣吃一段時間之後,對健康及身材必然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建議一星期最多吃3∼5次外送餐,吃太多容易增胖。

好魚加好油

也可以試著自己開伙,並在食材的選擇上多選取含色胺酸、維生素B群、鈣、鎂及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這些營養素在神經傳導上有著重要的功能,也是製造「血清素」(俗稱「快樂荷爾蒙」)的重要推手,可幫助在疫情期間穩定情緒、改善焦慮。

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常見魚類如鮭魚、秋刀魚、鯖魚等,素食者可選擇亞麻籽油、核桃等,這些都是良好的植物性Omega-3脂肪酸來源。

乳品類舉凡牛奶、起司、優酪乳、優格等都含有豐富的色胺酸及鈣質,鈣質除了與骨骼生長有關,也具有放鬆肌肉及安定神經的效果,建議每日可攝取1.5∼2杯乳品類;不吃乳製品者可選擇其他高鈣食物,如黑芝麻、小魚乾、板豆腐等。

香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6、鎂、鉀及色胺酸,可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進而改善情緒、幫助睡眠及紓解壓力,但要注意香蕉的鉀含量較高,腎臟病患者要避免食用過量。

全穀類助養生

全穀雜糧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能幫助神經系統正常運作,當人體內B群不足時情緒容易不穩定,也較會出現疲倦感,因此建議三餐中可選擇一餐吃糙米飯、燕麥、五穀飯等,以幫助體內維持足夠的B群含量。

堅果種子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鉀、鎂、鈣、鋅、硒等,這些營養素在人體的生理運作中扮演著重要功能,建議每天攝取1湯匙,食物來源如腰果、花生、核桃、杏仁果等。

醫師的小叮嚀:
防疫期間要避免過度增胖,平日除了要節制飲食,每天也要找時間做運動,不方便運動的人可與親朋好友透過電話或視訊方式聊聊天,有助減輕對生活、工作及疫情的焦慮感。

防疫關在家、緊盯疫情,小心壓力性肥胖
在我看過的許多減重病人中,最為棘手的莫過於因壓力所造成的肥胖,這屬於一種「高壓文明病」。現代社會壓力無處不在,自我期許愈高的人往往承受的壓力愈大,要知道,適度的壓力雖然是成功的動力,但過大的壓力卻是健康的絆腳石!

減重門診中幾乎有超過半數的病人身體出狀況與長時間承受高壓有關,如果你不理會某段時間高張的身心狀況,「潰堤」就是一場可預期的災難。壓力所挾帶的生理症狀包括:自律神經失調、失眠、焦慮、心悸等,甚至不少看診個案自己提問完後都會不好意思地說:「我是不是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

壓力令人肥胖

壓力對健康的影響,在顯性層面上如自律神經失調、失眠、焦慮等,這些症狀人們比較容易意識到,可以防範,也可以採取相應措施。

但相較而言,容易被忽視的隱性層面危害更值得人們戒慎警惕,它就像是地震後的大海嘯,當你以為危機(壓力)已經解除時,第二波的毀滅性災難其實正在屋頂上空6公尺高,準備毫不留情地將你淹沒。所以,別以為壓力過了就沒事,其實災難才正要開始!

那些讓你喘不過氣的壓力,不只會掀起體內荷爾蒙的巨大波瀾,如月經不順、甲狀腺低下、胰島素阻抗、肥胖等,更可怕的是,由於壓力很難讓人直接聯想到這些生理問題,以致連生病者都不自知而疏於應對,進而引發災難性後果。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