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邵玉銘著)連載5

醒報編輯部 2022/04/05 12:58 點閱 1821 次
當時我在記者會宣布政府決定解嚴時,第一句話先以加重語氣,一字一字念出「奉總統令」四字,才宣告台灣地區解除戒嚴。(網路截圖)
當時我在記者會宣布政府決定解嚴時,第一句話先以加重語氣,一字一字念出「奉總統令」四字,才宣告台灣地區解除戒嚴。(網路截圖)

據前述記者王駿說:「這只是一連串類似事件當中之兩件,類似事件不斷發生,俞國華深有感觸,決心擺脫行政院的工作。」(註13)於是,俞院長於翌年五月八日提出辭呈。五月十六日下午,俞院長召見我,只簡單地對我說:「明天報紙會刊登我辭職的消息,如有人問起,你就證實。」

俞院長決心辭職

事出意外,我至為震驚,但當時也不便追問。第二天《聯合報》登出他辭職的消息,而俞夫人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出她的名言,「我覺得政治太可怕了,早點離開是非的圈子,我想是很明智的決定。」(註14)

回想追隨俞院長兩年一個月期間,除為了廣電處長之任用與其有些爭執外,他對我都非常尊重與客氣。一九八八年七月,內閣改組,俞院長向我透露,李總統曾詢問他對我和研考會主委馬英九職務對調的看法,院長表示仍希望我續任,對調遂作罷,這也顯示他對我工作應屬滿意。

俞院長的生活規律而平淡,他住的官邸是台灣銀行宿舍,屋內布置典雅樸素。院長每天從早到晚忙於公事,不菸不酒,可說是一位盡忠職守的良相。他的黯然辭職,是我到新聞局服務以來,初嘗政治的辛酸。

註13俞國華,前書,頁四九四—五○○。
註14《聯合報》(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七日),第三版。

二、蔣經國總統

(一)宣布解除戒嚴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三日,我接到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的電話,告知政府決定在七月十五日零時解除戒嚴,囑咐我次日準備召開中外記者會正式宣布。

當我聽到此一決定,內心欣喜莫名。如前所述,在「中國人權協會」服務時,曾奉杭立武先生之命,進行「戒嚴法之研究」專案計畫,現在政府終於決定解除戒嚴,相信杭先生比我更感安慰。

美國總統有任何重大的政策宣布或簽署重大法案,通常會邀約國會兩黨領袖站其身旁,將之隆重地呈現給美國或全世界。我國戒嚴一事,被國際社會批評多年,現在政府決定解除戒嚴,此事何等重大?我立刻向張副祕書長建議,希望能在總統府內,由蔣經國總統舉行一個莊嚴、盛大的中外記者會,新聞局負責廣邀國際重要媒體來台參加。

張副祕書長請示總統後回覆說:「總統說,政府所有重大政策之宣布,一向由新聞局長發布,因此由你宣布即可。」我在電話中再次解釋,若由總統宣布,他的照片和發言一定會在國際媒體頭版刊出,外國電視台會播出畫面,這是提升中華民國及經國總統形象之千載難逢機會,請副祕書長再次向總統進言。

副祕書長請示後又來電說:「總統決定還是由你宣布即可。」接到回電後,我愣在辦公室,心想:「是不是經國先生謙沖為懷,覺得做了件該做的事,不必自我宣揚?還是他身體不適到不便舉行記者會?」

為何由我宣布解嚴?

後來我在七月十四日記者會宣布政府決定解嚴時,為了凸顯這個決定是來自於經國先生,在正式聲明中,我第一句話,先以加重語氣一字一字念出「奉總統令」四字,然後才宣告台灣地區自七十六年七月十五日零時起解除戒嚴。

記者會的第二天,《紐約時報》在國際新聞版首頁刊出此一新聞,並引用「西方分析家」之談話,肯定我國宣布解除戒嚴,推崇總統在和平漸進情形下實現政治革新,此與南韓在暴動威脅下被迫進行改革之情形迥異(註15)。

根據新聞局統計,在宣布解嚴後的一個半月內,國際間有三百五十一家重要新聞媒體,對解嚴發表五百八十二篇次的報導或評論;以社論或專文評論者有一百五十一篇次,一片讚揚之聲。

(二)關懷部屬暨其家人
經國先生去世前不久,有次召見我。他在一個很小的會客室,身穿灰舊的夾克,腳著布鞋,很慈祥的垂詢我的工作,我一一向他說明。大概經過半小時許,我知道他身體欠安,所以主動告辭。當我走到門口,他突然把我叫回來,詢問家中情況如何,我將家屬的情況告訴他。他接著問起我的父母,我也向他說明,然後他才面帶微笑,揮手讓我離去。

經國先生的關愛

我當時非常感動,一生中跟隨許多高級長官,記憶中,未有任何一位詢問過家庭中每一分子的狀況,經國先生是唯一的一位,這充分表現他對下屬及其家人的真誠關懷,如此厚愛部下,其部下當然戮力以赴。

(三)逝世
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經國先生逝世。我在下午七時左右才接到通知;當晚九時,行政院舉行臨時院會;十時,我舉行記者會,對外宣布此噩耗。第二天是週四,行政院院會於上午九時照常進行,當天討論的案子是淡水河整治計畫,部會首長發言盈庭,約兩小時多始畢。

院會結束後,所有部會首長乘巴士到榮民總醫院內靈堂向經國先生行禮。我看行政院院會照常進行,台北街頭還是一樣平靜安詳,對於一位強人領袖的突然去世,社會沒有絲毫慌亂,突然有種莫名的感動,覺得中華民國真的是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也是個有信心的社會。在感動之餘,我決定舉行中外記者會,說明這些情形,記者的反應幾乎與我一樣,頗感安慰。

註15 New York Times (July 15, 1987), A1.

(待續)

作者簡介:

邵玉銘教授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任教於聖母大學、馬里蘭大學、「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國內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並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校外公職包括行政院新聞局長、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美國在台協會」之對等單位)主任委員等職。

中英文著作數十種。中文著作包括《文學.政治.知識分子》、《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國史與國事》、《國際局勢與中國前途》、《留學之路》、《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等書。

英文著作包括《一個在華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等書:並在美國Foreign Affairs及英國The China Quarterly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名列「美國研究學者」、「國際亞洲研究學者」等名人錄。

本書簡介:

台、美、中三角關係如何在動態中平衡互利?兩岸之間台灣報紙、出版、廣電、電影與文化是如何解嚴的?在貼身幕僚眼中,蔣經國、李登輝、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領導風格有何不同?兩岸關係為何一直崎嶇難行、台灣政局為何一直混亂不安?

前後擔任二位總統(蔣經國、李登輝)、三位行政院長(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發言人,前行政院新聞局長、公視董事長與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會主任委員的邵玉銘在本書對以上問題提出答案。

邵玉銘就近見證了政策的誕生與運行,許多公開或隱晦的縱橫捭闔,娓娓道來,毫不隱晦。

身為台灣大變局的參與人,在台灣社會、經濟、文化劇烈轉型的關鍵年代,邵玉銘總在政府記者會的麥克風前,發布或解釋重要的政策──解嚴、開放報禁,台灣從此揮別威權體制,走向華人民主與自由典範的試煉之路。

作者:邵玉銘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頁數:460頁 定價:450 元
團購郵撥帳號:0100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