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的歲月〉我的話劇歲月 回味無窮

朱全斌 2022/03/31 10:33 點閱 2120 次

身為獅子座,我從小就熱愛戲劇。不只是喜歡看,也喜歡演戲。我在成長期間非常害羞,卻喜歡上台表演,應該是有一種補償心理。

小時候父親喜歡看平劇(現在改稱京劇),我總愛跟著他一起看,除了電視,也經常去中山堂、空軍新生社看各個軍中劇團的演出。不過我覺得戲曲的節奏太慢,距離我的生活經驗也太遠,我更喜歡的是話劇。

從小喜愛舞台劇

話劇就是現在說的舞台劇,是來自西方的產物。1906年由中國留學生李叔同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的春柳社,是最早用白話形式演出戲劇的團體。記得我讀小學時,位於西門町的紅樓劇場還有定目劇的演出,例如由漫畫家牛哥的作品《牛小妹》改編搬上舞台的戲,穆虹、藍天虹都是當時有名的話劇明星。

我因為年齡的關係,並未恭逢其盛,但是念初中時,在誠品生活西門店現址出現了今日世界育樂中心(圖),裡面就有一間專門演話劇的表演廳,演出的都是當時在地的創作,例如著名的電視編劇司馬襄,我在那裡就看過他編導的作品,而電視明星如後來以賣蛋糕出名的唐琪等人,也是常在那裡登台。

粉墨登場樂趣多

上了大學,我參加了話劇社,終於有機會粉墨登場了。但因為審查制度嚴格,創作的風氣尚未打開,我們演的多是「主題正確」的反共題材,作品也多來自軍中編劇如張永祥、貢敏、趙琦彬等。

我從大一就開始登台,一直演到大四,除了校內的演出,還參加大專院校聯演,以及社會團體的公演,真是無役不與,樂此不疲。

在將近二十齣話劇的演出中,我最難忘的經驗是扮演一名匪諜,有不少內心戲。劇名《與我同行》,是張永祥先生早期的作品。劇中我有長達20分鐘的獨白,導演前輩丁洪哲跟我說,這根本是莎翁的表演規格,是每個演員夢寐以求的角色,讓我虛榮感倍增。

掀起話劇風潮

當時學妹秦慧珠議員扮演監視我的妻子,在她要求要假戲真做的情況下,每場演出,我都會在台上重重地賞她一個耳光。

話劇的演出自1970年代開始蓬勃,李曼瑰教授運用個人在政界、教育界及藝術界的影響力,積極推動話劇活動,由她主持的台北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每年推出「青年劇展」、「世界劇展」,並引進創造性戲劇教學的概念,推動兒童戲劇。她有「台灣戰後劇場第一人」的稱號,對台灣劇場藝術的發展居功至偉。

我大四那年,李教授過世了,隨後由姚一葦教授接棒繼續領導,他自1980年代起推動的實驗劇展帶動了台灣實驗劇場的風潮,但那時我已經出國深造,結束了我的話劇生涯,當然也就錯過了後來以社會關懷為本,更貼近現實的小劇場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