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球經濟在「疫後反彈」效應下,許多國家經濟呈現強勁復甦;今年全球經濟卻又陷入通膨危機,尤其綠色通膨可能帶來的災難。從最近數月以來各國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加以觀察,皆是屢創新高,甚至尚未來到盡頭,顯示全球正籠罩著通膨陰霾。
糧食短缺「綠色通膨」
無庸置疑,過去兩年突如其來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翻轉全球既有面貌,加上疫情造成供應斷鏈短缺與物流瓶頸阻塞,導致供應鏈呈現持久性變化,使得全球通膨從去年的6月開始逐漸上揚,讓國際社會認為,通膨在疫情緩和、物流恢復正常之後可望走緩的期待,瞬間淪為泡影。
不過,更讓國際社會錯愕的是,面對全球通膨陰霾籠罩威脅,尤其在全球穀物庫存數量持續呈現五年下滑之同時,全球小麥重要生產國家、長期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突然遭到俄羅斯侵略,直接衝擊小麥出口,進而帶動全球糧價大幅飆漲。
此外,由於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更加異常,進而衝擊農業生產,使得食品類別價格不斷飆漲。此一情勢,不但衍生全球各國掀起糧食保護主義,而且匈牙利、阿根廷與土耳其等穀物生產重要國家在搶糧浪潮下,先後實施穀物出口管制措施,加劇糧食供應短缺所形成的「綠色通膨」風險。
綠色物資仰賴進口
很顯然地,今年全球經濟的災難是綠色通膨。美國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7.5%,較去年12月的7.0%升溫,更是創下40年新高。台灣亦不例外,依據主計總處公布資料顯示,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2.36%,雖較1月的2.84%緩和,但持續第七個月超過2.0%通膨警戒;尤其在「俄烏」兩國戰爭效應下,導致能源與糧食等綠色通膨較預估的狀況嚴重。
雖台灣與俄烏兩國的貿易連結程度頗低,經濟受到影響相對溫和,但卻又無法忽略國內除了稻米可以自給之外,包括原油、黃豆、玉米及小麥等與民生或產業需求相關的綠色物資,皆要仰賴進口供應。尤其國際社會制裁俄國涉及範圍頗為廣泛,恐將影響全球原油及穀物等大宗物資調節,如此勢必直接拉抬國內能源及食物類別價格,讓經濟難以倖免綠色通膨之災難。
掌握變化關注弱勢
在此同時,無法否認溫和通膨可以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相對急劇飆漲,不但波及經濟成長、投資意願,在無形中將會造成所得重分配負面效應或影響中低所得者生計。雖目前台灣通膨壓力低於歐美國家,但今年若要維持低於2%之內恐將不易。
因此,政府除了隨時掌握國際能源及糧食價格變化之外,更加需要以「謙卑」的態度關注弱勢族群生計,甚至採取社會救助,以減少其受到此波綠色通膨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