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

醒報編輯 2022/03/08 20:33 點閱 3180 次

一提到「化學」,很多人會嚇得倒退三步。事實上,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結構、性質和反應的科學。從過去到現在,化學一直在背後默默助人類一臂之力,也形塑了我們的世界。

只要你懂化學,化學就會幫助你。本書將告訴你生活中各種材料與物質的前世今生,讓你更冷靜地面對各種廣告話術、更聰明地使用各種用品,也更睿智地思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解,再加上相關的趣味軼事,帶你從全新角度了解人類歷史,秒懂化學的奧祕與樂趣!

人與酒(酒精,乙醇)的交集,大約可以追溯至一億三千萬年前。

酒與農業的起源

在那個會結出果實的種子植物剛登場的時代,我們的祖先仍是長得像松鼠一樣、會懼怕恐龍的初期哺乳動物。當時,出現了一種喜歡水果的酵母──釀酒酵母。

釀酒酵母可從水果所含的醣類中獲得能量,雖然以乙醇為副產品來獲取能量的這種方法,效率並不算好,但相對的,這種方法卻能有效驅逐其他會被乙醇毒死的微生物。

酒是然發酵成的

最初的酒是由水果或蜂蜜自然發酵而成的。由於釀酒酵母存在於糖分較多的環境,也會附著在果皮上,所以,只要將水果搗碎、裝進容器裡,酵母就會開始發酵,將糖分轉化為酒精。

目前可以確定年代最古老的酒精飲料,發現於中國河南省的賈湖遺址,是大約九千年前的古酒。2004年,考古學家將此處出土的陶壺內部殘留物送去做化學分析,結果發現裡面含有米、蜂蜜、葡萄、野山楂。換言之,九千年前的人,應該喝過由這些材料混合製成的「野山楂葡萄酒、蜂蜜酒,以及米酒混成的複合發酵飲料」吧。

促進農業發展

啤酒的原料是穀物。以前的人類是用皮袋、動物的胃囊、刨出凹槽的木頭或石頭、大貝殼做為釀造啤酒的容器。至少早在西元前4000年時,啤酒就已普及於近東一帶,一般認為,發源地是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對啤酒的需求促進了農業的正式發展。如果原料只能一味仰賴採集野生穀物,就無法穩定釀出啤酒。因此人類需要透過耕作以確保穀物來源,才會開始「栽培」。

啤酒也能當薪資

在現今的伊拉克、當時的美索不達米亞,曾出土一只約西元前4000年的土器,上面有兩個人用吸管從大甕中喝啤酒的圖畫。由於當時的啤酒裡混雜了許多穀粒、穀殼和雜質,所以要用吸管才能喝──雖說是「雜質」,但當時的啤酒是用沸騰過的水釀造而成,已煮沸殺菌,所以是很安全的飲料。

在西元前3000年左右,開創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蘇美人開始栽種麥子。他們生產出麥芽,曬乾後混入小麥粉中烤成麵包,再搗碎溶入熱水,等它自然發酵後,就成了啤酒。前面提到,人類開始以農業為中心、過著定居生活後,由於糧食生產有餘,於是逐漸出現了不從事農業、改做其他工作的人,他們領的薪水都是麵包和啤酒。

這種景象跟現在的宴會應酬根本沒什麼分別。大約在西元前八世紀至西元前七世紀時,啤酒深受亞述人喜愛,後來也陸續傳到希臘、羅馬,但因為這兩國更重視葡萄酒,所以啤酒的釀造反而由栽種小麥的北歐日耳曼人繼承了。

酵母與發酵

負責在酒中製造出酒精(乙醇)的,是一種叫做酵母的微生物。酵母是大小只有0.01公厘的單細胞生物,有球形、橢圓形、長條形等各種形狀,繁殖方式多為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但酵母和黴菌的區別其實是很模糊的,因為有些酵母,例如人體常見的念珠菌,當生長條件發生變化時,它會長出黴菌般的絲狀結構。

分別使用不同酵母

大致上來說,舉凡啤酒、葡萄酒、日本酒、麵包,都是因為釀酒酵母的作用而製成的。但就算是同一種酵母,其菌株也不盡相同,因此還是會分別使用適合於不同產品的酵母,比如說,釀製啤酒用的酵母,就是啤酒酵母。

如果用大麥和米之類的澱粉為基底來釀酒,需要先將澱粉分解成麥芽糖和葡萄糖,此過程稱為「糖化」。酵母使葡萄糖發酵後,除了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還會產生胺基酸、香氣成分等物質。

人們不喝不純的酒

進入中世紀的歐洲,修道院除了做為學問的殿堂,也是啤酒的釀造中心,有些修道院還把啤酒釀造室直接設在麵包房隔壁。

進入十一世紀後半,由於人們開始使用啤酒花,啤酒的品質明顯提升,也使得這種加入啤酒花的啤酒逐漸廣傳開來。

啤酒成爲主流

1516年,慕尼黑公國的公爵頒布了一項法令,規定啤酒只能用大麥、啤酒花和水來製造,稱為《啤酒純釀法》;後來又在法令中加上了酵母,變成「麥芽、啤酒花、水和酵母」四種原料。直到今天,德國仍承襲這項釀酒基準,這種傳統的無添加啤酒也依然是市場飲用的主流。

到了十六至十七世紀,啤酒釀造的工作從修道院轉移到國家或市民手上。在大航海時代,啤酒取代了容易變質的水,成為最普遍的飲料:航向美洲大陸的五月花號上,就裝載了四百桶啤酒。換言之,如果沒有啤酒,就無法創造出陸續締造這些「豐功偉業」的大航海時代了。

蒸餾酒

蒸餾,是利用物質的沸點差異,暫時讓物質變成氣體後,再予以冷卻和分離。
蒸餾常用到一種名叫曲頸甑的玻璃儀器,包括球形瓶身和一支開口向下的窄頸。只要加熱裝有液體的球狀部分,蒸氣就會在瓶頸處凝結,可沿著瓶頸將想分離的物質收集到另一個容器裡。在煉金術中,曲頸甑是廣泛運用的工具。

中世紀的煉金術士建立了製造蒸餾酒的技術。濃烈的蒸餾酒是經過多次蒸餾後製造而成的。第一次蒸餾出來的液體稱為「燃燒的水」,酒精濃度60%。反覆蒸餾後,就會變成號稱「生命之水」、濃度約96%的酒。僧侶和藥劑師會將藥草加入生命之水,當做珍貴的藥品使用,而席捲歐洲的鼠疫也成為生命之水普及的契機。

酒與靈魂密不可分

十二世紀左右,愛爾蘭首度釀出有「聖水」之稱、以穀物為原料的蒸餾酒「威士忌」。到了十六世紀,威士忌在蘇格蘭已十分普及。

十七世紀,英國、法國、荷蘭在加勒比海群島開始種植可以製糖的甘蔗,為了獲得更多勞動力,奴隸貿易因此變得興盛。可用來交換非洲奴隸的物品包括了布料、貝殼、金屬器具、水壺、銅板等物品,其中最貴重的是布料,蒸餾酒也深受喜愛。

蒸餾酒滲透生活

此外,利用生產砂糖時產生的副產品糖蜜釀製、既便宜又濃烈的蘭姆酒也大受歡迎。蒸餾酒就這麼隨著大航海傳遍全世界,滲透人們的生活。

就這樣,世界各地出現了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等各式各樣的蒸餾酒,我們也才得以品嘗有著各種風味的烈酒。

酒精中毒

假使你持續喝酒、喝到超出身體的解毒能力。首先,血液裡的乙醇含量會增加,超出腦部皮質負荷後,邊緣系統、小腦、腦幹等其他部位就會開始麻痺。若繼續再喝下去,就會從酒醉、爛醉,到昏迷,甚至致死。這種現象就稱為急性酒精中毒。

人喝下的酒精大約需要三十分鐘才會抵達腦部。如果開始喝酒後,因為感受不到醉意而一杯接一杯持續喝下肚,等時間一到,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就會迅速升高,造成突然失憶等症狀,最糟糕的狀況就是死亡。

一開始還能大聲喧譁的人,如果出現走路東倒西歪、腳步踉蹌、口齒不清,就別再喝了。雖然現在這種例子已經減少了很多,但要是強行勸酒、強迫乾杯的話,絕對有致死的可能;尤其是一口氣乾杯,其實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千萬不能做。

過度飲酒引發風險

人一旦酗酒,肝臟就會損壞,而飲酒也會提高引發社會問題的風險。更嚴重的是,一旦開始喝酒,腦部就會陷入「煞車失靈」的狀態,無法停止攝取酒精,為職場和家庭帶來各種問題。

的確,不論是下班後、運動後、和親朋好友談話時,或想紓解平日壓力時,酒都是我們最棒的摯友;但別忘了,它有時也會搖身一變,成為侵蝕身體與心靈的惡魔飲品。

自然金屬包括金、鉑,還有少許的銀、銅、汞等等。這些天生就以其元素形態純粹存在的金和鉑,又稱為自然金、自然鉑。它們的特徵是活性較低、較不易變成金屬離子。

金屬在離子化的過程中,原子會失去電子、變成陽離子;另一方面,氧原子和硫原子很容易獲得電子、形成陰離子。前面提過,大部分金屬會與氧或硫等元素結合,這是因為帶正電的陽離子和帶負電的陰離子,會因為正負電荷的吸引而結合,形成氧化物或硫化物,所以大多數金屬才會以這種姿態存在於自然界裡。

銅的發現改變年號

進入鐵器時代後,銅依然做為貨幣、餐具廚具及工藝品的材料,持續為人類所用;在日本,甚至還因為銅的發現而改了年號。日本元明天皇在位的慶雲五年,有人在武藏國秩父郡發現了日本第一顆銅礦石,並獻給了朝廷。這是露天開採出來的高純度自然銅。

這件事促成日本鑄造第一種流通貨幣「和同開珎」。由於自然銅的發現非常值得慶賀,因此和同開珎發行的當年,便改年號為「和銅元年」。此外,在和同開珎之前雖然也發行過富本錢,卻未廣為流通。 752年,東大寺大佛鑄造完成後的整修工程結束,正要開始進行鍍金作業。

日本刀便是以「玉鋼」為原料,燒紅後錘打延展,摺疊起來再繼續錘打,不斷重複同樣的步驟十幾次。順便一提,鉧和其他部分會在一個叫做「大鍛冶場」的地方鍛造,做為菜刀和其他工具的原料。
(小凡/輯)

《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
作者:左卷健男(《理科探索》雙月刊總編輯)
出版社:究竟

其他書訊:

《一年投資5分鐘》
作者:陳逸朴
出版社:遠流

準備好告別韭菜人生了嗎?本書專為想要懂理財、想要改善未來生活、或曾在投資中失利的每位讀者而寫,從觀念、理論以及實作層面,協助你建立一套長期的資產計劃,邁向財富自由的人生。

一位懂得讓錢滾錢的小資族,不但能獲得退休生活的期待,還能提前退休甜蜜點,擁有更多人生選擇。這種每年只要5 分鐘的投資法,也不會因為花費的時間太少,就讓賺錢效果大打折扣,反而還能讓你獲得更卓越的結果。

現在,你只需要閱讀一本書的時間;未來,你只需要付出耐心等待;日常,你只需要享受美好生活。

《藝術何以如此悲傷》
作者: 朴鍾澔
出版社:暖暖書屋

藝術應該用來點醒那些無法意識到這個社會存在錯誤的人們。面對藝術,我們應該感到不自在。無法觸動內心、只能愉悅雙耳的音樂,不是真正的藝術,那只是純粹引起鼓膜振動的音樂罷了;無法撼動心靈、只能滿足眼福的畫作,也不是真正的藝術,那只是純粹觸及視網膜的畫作而已。直面令你感到不悅的事物,雖然會感到痛苦,但過程中的傷痛將使你成長。有了痛苦,才有理解;有了理解,才有憐憫;有了憐憫,才懂得愛。

本書遍覽各大藝術領域中的名作,選出其中共同蘊含的重要主題為經緯,探討每一個弱勢族群的身影如何透過不同視角與型態,反覆地出現在世人所熟知的藝術作品中。而比藝術作品本身更為戲劇化的藝術家思想與人生,也一併對照與討論。

《男孩、鼴鼠、狐狸與馬》
作者:查理‧麥克斯
出版社:天下雜誌

我們與夢想之間,可能只差一次鼓起勇氣─「我認識的老鼴鼠都說,多希望自己當初少聽從恐懼,多聽從夢想。」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也包括善待自己、原諒自己─「我們總是在等待別人的善意……但你可以從現在就開始善待自己。」

開口求助不是放棄,而是勇敢地堅持不放棄─「你說過最勇敢的話是什麼?」「幫幫我。」我們無法掌控世界上很多事,但我們可以多花時間陪伴在乎的人─「每個人都有一點害怕,但我們在一起,就沒那麼怕了。」當孤單、沮喪、傷心又佔據內心,當你感覺快被打倒時,請別忘記─「生活不容易,但你是被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