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農曆年,海運的旺季馬上來到,三月份,台灣出口導向的中小企業不免臆測:海運塞港的噩夢是否會捲土重來。
長榮海運是海運業者的龍頭,年終獎金高達四十個月,年節前就已經宣布,今後每二周要檢討調整運費,讓仰賴海運做生意的企業,開始煩惱如何快速浮動調整成本。
塞港結構問題大
可見2021年全球海運塞港的結構性問題,其實還沒有解決。
一切都從蘇伊士運河塞港說起,而始作俑者是台灣的海運龍頭長榮公司。2021年3月23日早上,台灣的長榮公司的長賜輪穿過蘇伊士運河時被沙塵暴困住,船隻被高達74公里每小時(40節)的強風吹襲,導致船體失控偏離航道。
蘇伊士運河掌管了全球約12%的貿易流量,每天約有五十艘船通過運河,長榮公司這輛長賜輪一直拖到7月7日才開走,海運界戲稱「大牌(排)長榮」。
之後的全球塞港,卻是因為全球疫情打亂了海運的供應鏈。
出港提貨令人憂心
美國西岸洛杉磯港與長灘港這西海岸最重要的雙子港,正常進度二周可以出關提貨,一度塞到八十天,影響所及,很多亞洲的船運公司乾脆不做北美線了,因為與其在美國苦等,同一個時間,在東亞來回幾趟接單,賺得更多。
Covid-19疫情打亂掉全球供應鏈,其影響是遠比單一蘇伊士運河塞港更嚴重。尤其是北美洲西岸的市場,因為美國的碼頭工人與內陸運輸卡車司機,本來就有的人力缺口,遇到工人與司機需要隔離請假,簡直是雪上加霜。
世事難料。對台灣的產業,特別是出口導向的,以往的難題是匯率波動,如今卻是最基本的出港提貨的問題。海運界透露,今年全球新船下水量低於2021年,代表供不應求的產業趨勢,報價就有可能相對維持高檔。
體積重貨物最難
影響是什麼?好比鋼鐵加工品要賣到美國、歐洲的汽車與機械業扣件(螺絲螺帽),可不能像是IC(積體電路)、晶圓等核心零組件,改用飛機運送就沒有風險了,因為產品太重,運輸成本划不來,於是像洛杉磯、長灘港這樣會八十天塞港的點,台灣中小企業跳腳,搶艙位、貨櫃,重複訂位,還不一定能讓貨物準時上傳,幸好鋼鐵是不會腐爛的,否則生意如何做下去?
海運業者看塞港嚴重,萬海航運直接暫停北美貨運業務,只接亞洲貨運委託單,讓貿易公司為之氣結。
台灣的中小企業一向以擅長快速應變出名,號稱「變形蟲組織」,1987年新台幣對美元一天升值一分,逼迫勞力密集產業出走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設廠避險,比大陸提早三十年的結構轉型(海峽彼岸命名為「騰籠換鳥」),讓台灣的傳統勞力密集、低附加價值的製造業早就消失(例如塑膠三次加工產業),取而代之的就是現在台積電這些被暱稱為「護國神山」的高科技產業。
靈活避險是高招
這些「護國神山」的產品不用去擠海港,直接空運就可以,尤其Covid-19讓全球的航空客運銳減,客機改貨機剛好。
這其實昭示了經濟學的一個定律:風水輪流轉。經營企業必須多方押寶以避險,就像專業理財說的,股債互斥,景氣旺時候投資股市,景氣萎縮資金躲入債市。
台灣的中小企業都深諳避險道理,航運市場分析機構Sea-Intelligence發布最新的報告指出,去年12月底,全球貨櫃輪的準點率僅32.05%,再次創新低也跌破去年8月的低點33.45%,顯示全球塞港及航運供應鏈問題仍然難以緩解。
塞港訂不到艙位與貨櫃,只好等趨勢緩解,並且對最終端的客戶反映成本,以轉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