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美白產品 加劇歧視且傷身

簡嘉佑 2022/01/26 13:45 點閱 3327 次
淺色膚色是大眾審美主流,但該價值根植於迂腐的殖民文化,更可能傷害身體。(Photo on Pixabay under C.C. License)
淺色膚色是大眾審美主流,但該價值根植於迂腐的殖民文化,更可能傷害身體。(Photo on Pixabay under C.C.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一白遮三醜?多元化浪潮、「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等活動日漸高漲,美白商業的產值卻不減反增,預計在2026年達到118億美元產值。但大多美白產品內含有害的化學物質,可能造成腎臟問題、癌症等損害;且學者指出,美白文化不僅根植於殖民主義與奴隸制度,更與現今多元審美的訴求衝突。

亞太地區是美白大戶

CNN》報導,偏好白皮膚的大眾審美依舊強勢,2020年美白產業市場估計有80億美元的規模,且產值預計六年內增加到118億美元的產值。而從2018年的資料來看,亞太市場是皮膚美白的主力,光此區就占了美白市場收益的54%。

其中,印度更存在「白雪公主/白馬王子」情結,在印度報紙上,可以看到將近三分之一的徵婚廣告都提到「皮膚白皙」的要求。市場調查公司曾估計,印度每年銷售五億美元以上的美白產品,超過250噸的美白霜。

殖民文化、有害物質

在許多地區中,淺色的膚色象徵的更高的財富與地位,更影響到教育、就業機會。《哈佛大學研究》指出,在美國,相較膚色較淺的非裔民眾,皮膚更黑的非裔人士社經地位較低,打官司更容易得到負面的判決結果,擔任公職的可能性也較小。有學者指出,這種關聯性可以追溯到殖民主義與奴隸制度,因為勞動工作者多在艷陽底下工作,導致膚色相較深沉。

但大多數皮膚美白產品都含有有毒成分,包括類固醇、對苯二酚與汞。其中,過度使用類固醇可能導致局部類固醇濫用,產生膿皰、皮疹等副作用;而對苯二酚則被美國當局是為致癌物質,在許多國家都有對此物質祭出禁令。

汞也是毒性極強的重金屬,但在多國的美白產品中都有超標使用的現象,可能對腎臟與肝臟造成損害。

AA
大多數皮膚美白產品都含有有毒成分。示意圖。(網路截圖)

政治正確的行銷

針對上述對美白產品與文化的批評,化妝品與日用品公司資生堂(Shisheido )回應表示,「我們產品是透過限制黑色素,減少老年斑和雀斑生成,而非直接針對皮膚進行美白。」該公司更表示,「我們不銷售美白產品,也不推薦美白。」

拜爾道斯夫(Beiersdorf)則回應表示,「已進行深入審查產品供應與行銷的影響,並任命外部委員會向旗下的妮維雅(NIVEA)提供建議,將以多元化與包容性的方式向各個市場的消費者推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