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的夢想與實際》

醒報編輯 2021/11/04 08:54 點閱 3181 次

從一九九八年出版《森林裡的祕密》和《微笑的魚》開始,幾米已經在這條路上耕耘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間,幾米以驚人的創作能量,每年維持一到三本新書的創作量,持續推出作品與讀者見面,幾米的作品已經翻譯成二十種外語,有兩百種左右的不同語言繪本。

本書從幾米如何開始創作談起,進入到對於創作者的準備與鼓勵,永遠不要想好了才創作,而是立刻就可以直接創作,邊實作邊學習,才有可能真正進入創作的領域。同時必須做好創作者的準備:怎樣突破瓶頸、怎樣面對低潮、如何協調創作與生活。

多年前看過一篇報導:一位年輕的美國漫畫新秀,第一次出版作品就一鳴驚人奪得許多大獎,有媒體訪問,希望他給同樣在創作的年輕人一些建議,他說:「不要囉嗦,回家每天畫三十張圖,三個月後我們再來談創作。」

創作核心是實作

他的口氣或許臭屁,但直接切進創作的核心。創作就是要不斷實作,長時間持續大量地創作,或許才能真正體會創作的神奇。思考固然重要,但很多時候唯有實際執行才能開出美麗奇異的花。

畫下去,寫進去,才能釐清許多困惑,才能解開許多謎團。畫下去,寫進去,才能發現問題,才能清楚得知缺失,才能進入創作的漩渦,源源不絕產生靈感和動力。

畫下去、寫進去

你想想想,想得天花亂墜,但坐下來一旦動筆,就可能走到另一個方向,本來想第一頁如何,第二頁如何;或者想了很久,很猶豫,但一旦坐下來畫,覺得所有的困難和問題都消失了。

並且因為畫的當下,畫到這裡,因為這個畫面,這個小孩站在那裡,他該看哪裡,臉上什麼表情,所有的情境和動作就都會浮現。在畫的過程和畫面中,會瞬間就決定了很多事。而做了這一張,就會有下一張。

我們都不可能是曠世奇才,只好認分低頭默默耕耘。也許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是塊材料,也許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一無是處。但唯有畫下去、寫進去,才會知道我們是什麼。

每週三的「儀式」

2002年我開始在台灣《壹週刊》有個跨頁版面的專欄,叫作「甜美生活」,但那時的生活狀態其實一點都不甜美。當時一邊想著要持續創作長篇繪本,一邊還要分心畫兩個專欄,同時還有許許多多報紙雜誌的插畫邀稿。時間的壓力、題材的繁雜,和真氣亂竄的狂想靈感,都讓我感到痛苦難耐。

但每個星期三早上,不管生活如何混亂、腦袋如何昏沉,我都必須安靜地坐在書桌前開始專心地畫這個專欄,畫一張38×56公分的大彩圖。順利的話一天結束,通常需要兩天,但常常也胡搞到第三天。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六年。

雖然專欄設定了主題,但每個禮拜還是都不知道要畫些什麼、說些什麼。但神奇的是,當我把紙鋪出來,握著鉛筆的手就開始畫了,誇張說起來有點像乩童,準備好就被附身了。

畫出直覺感受

我喜歡畫樹林、草原、岩石、水流、湖泊、落葉、花朵、氣球、房子、公路,和一個行走其間的小孩。我喜歡畫一切不在我都市生活現況裡的場景,所有的美好都在遠方。我喜歡畫可以隨性塗鴉的背景和一個無所事事面容寂寥的小孩。

我喜歡畫很大隻的動物,睜開很大的眼睛無辜地看著圖畫裡需要愛的小孩。我喜歡用繽紛的色彩、繁瑣的筆觸,營造莫名的孤寂。但若是要細問每張圖為什麼要這樣畫?人物和環境間搭配的選擇是什麼?色彩筆觸質感的道理何在?我無法條理地具體說明,只能說下筆時進入了一種「狀態」。

我只是畫出在那種狀態下直覺的感受。時過境遷後,要回去仔細推敲當初為什麼會畫出這樣的畫面,我無法解釋。有些作品超出一開始的想像,畫完自己也都感到驚訝與開心;有些作品不是很滿意,但在當時的能力和狀態下,也只能沮喪地昧著良心去交稿。

《幸運兒》沒有快樂結局

因為覺得人生太苦了,我的作品通常會有一個快樂的結局,《幸運兒》是第一本沒有happy ending的書。但我沒有辦法改變董事長的命運,一個非人非獸的「鳥人」,註定要被整個世界遺忘。

我對孤獨一向敏感,即使在人群中,孤獨的感覺依然如影隨形。我總認為,不論一個人擁有多少,最終都是要孤獨離開的。因此,我的作品中,向來有一種孤獨的氛圍,只是在《幸運兒》裡,最後董事長孑然一身的孤獨感,又特別強烈。多年後,我已經創作出更多的作品,但不知為何,對於《月亮忘記了》的小孩和《幸運兒》裡的董事長,總是覺得很心疼。

《幸運兒》開始畫草稿時,《微笑的魚》的男主角很自然地進入,變成了他的司機,整個故事也是以他的觀點敘述的。後來改編成舞台劇時,他們成了小學同學;一個人人稱羨,一個常常被遺忘。到底誰才是幸運兒呢?

有如一部小說的創作

《幸運兒》對我來說,有如一部小說的創作。我自己很喜歡最後幾頁圖和文的鋪陳,從圖、文交集到分開獨立,讓作品有一種磅礴的氣勢,留下許多餘韻,由讀者自己去想像和體會。畫完《幸運兒》之後,我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只是創作的時間拉得太長了,竟高興不起來,也久久無法把它拿起來重讀。

不過,那些之前我無法承受的東西,好像變得可以承受了,之前的困擾也不再是困擾。我想我也經歷了一場振翅掙扎脫困的洗禮,隨著董事長悠遊在遙遠的天際。

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創作的艱困,更為佩服世界上所有持續創作的人。曇花一現的天才,讓人羨慕;默默耕耘的工作者,令人感動。總在最低潮時,想到許多偉大創作者的堅持,就會低下頭來,繼續畫圖。

被困住就暫停也無妨

任何創作一定會遇到困難,是瓶頸,也是挑戰。既然創作是自己給自己的挑戰,一定都是挑困難的來做,因此瓶頸隨時都有。看著許多做了不到一半就停下來的作品,我都希望可以再給我機會,我要挑戰將它們完成。

但遇到困難也只能停下來,若執著於被困住的案子,再怎麼努力畫再多的圖都沒辦法解決瓶頸。這時只能先去做別的計畫,過一些時間等心境不同或眼光不同時再回來重看,很可能就會因為做了別本書、累積新的經驗,或跳開僵局來思考,而有不同的視野,很可能就有機會想到解決方法。

《星空》曾難產

以案例分析中的《星空》這本書來說,書完成後來看,這是個通俗流暢的故事,但畫面與故事的創造過程是不斷難產的,很難去解釋這看似簡單的故事為什麼卡這麼久。

事後看來這故事如此順理成章,感覺好像本來就該這樣,畢竟裡面也沒有什麼出乎意料的轉折,或是懸疑跌宕的陰謀,照理說沒有什麼崎嶇艱難,但只有夾在其中創作的人,才能體會那種被整得死去活來的感覺。

要懂得聆聽別人意見

許多創作者不准別人修改作品,起初我也不太願意讓別人改動我的作品。但隨著年紀漸長,畫了這麼多作品,我知道不能一直侷限在自己的小框框裡。懂得去聆聽別人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前提是,你求教的是自己尊重或信賴的人。

照我過去所看到的,有些創作者無法接納別人的建議,大約有四種可能:第一種,是堅定的「忠於自我」派,和他說什麼,他會說這是你說的,不是我想的。他們覺得如果照你的建議改了,就失去了原創性,改過的作品就不是他的作品,所以不肯改。

第二種,是他願意聽建議,但是過去聽別人的建議曾經多多少少受過傷,有些不愉快的經驗。但事實上這其實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那個建議真的不好;二是其實他內心就是不接受。

聽不懂或沒能力

第三種,是他願意聽,但是聽不懂。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真正好的,因此也看不出問題在哪裡。並且繪畫創作和數學、物理不同,你說這樣不好,可是另外一個人偏偏就大力讚美。

第四種,是他聽懂了,但他可能是真沒有能力做得出來。這就好像我告訴你,站到那裡,跳上那個桌角,再翻兩個筋斗就可以到那裡。但你知道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又是另一回事。

但依我的經驗來看,像我在廣告圈打了那麼久的滾,遍體鱗傷,會接受在創作的過程裡什麼事都有可能。像我這麼懶惰的人,別人給我建議,我反而覺得更有信心。

謙虛維持彈性

何況,讀者看最後的成果,怎麼會知道中間有加入了誰的建議?不管怎麼改,最後出來的當然是你的作品。但是當年我去跟李石樵學畫,的確發生第三種和第四種問題的情況:我根本聽不懂;或者即使聽得懂,也畫不出來。

所以我的看法是:只要避免第一種情況就好。一味地堅持自己的作品不能修改,很可能是出於無知。要小心,不要讓自己落入這樣的心態。此外,其他的會出來的就會出來,沒有一定方式。上智與下愚不移,大部分中間的人還是要多看、多做,讓時間可以沉澱。

我們必須不斷地看更好的作品,並在創作過程中維持更多彈性,才有機會讓作品達到較好的品質。更謙虛一點,並不會讓我們的作品受到傷害,相反的,如此才有更多的機會讓它變得更好。

(興韻/輯)

《繪本的夢想與實際》
作者: 幾米
出版社:大塊文化

其他書訊:

《線上教學力》

編者: 親子天下, 葉丙成
出版社:親子天下

該用酷課雲還是Google Class?躲在螢幕背後的學生到底有沒有在上課?什麼狀況適合直播課?教學影片怎麼錄?線上教室一片靜默怎麼辦?如何制止學生亂畫電子白板?線上考試怎麼考?一直都在戶外運動的體育課還能上嗎?

台灣教育史上第一次的遠距教室現場忠實紀錄,也是全台第一本為中、小學老師而寫的線上教學指引書:用科技賦能教學,創建有溫度、有秩序、有互動的線上教室。

老師要學會提升自己,同時要培養學生走向全新的未來學習方式,這才是教師的當務之急。本書幫你建立線上班級、管理學生的學習、操作多元評量、輕鬆錄製教學影片。

《親子解憂課》

作者: 艾麗西亞.伊頓
出版社:遠流

「狗狗會追我,怕怕。」「我怕黑,不敢一個人睡覺。」「每次要考試,就覺得超不舒服。」「我不想去學校,一想到就壓力好大……」

你家的小孩是否有些莫名的焦慮、恐懼,讓你不知道該如何提供協助?光是說「不要擔心」、「沒什麼好怕的」並不足以解決這些擔憂。此外,大人不知所措的情緒,又會加重孩子的焦慮,形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漩渦。

在本書中,有十五年臨床經驗的心理治療師艾麗西亞・伊頓,將給予家長所需的知識和工具,幫助孩子克服焦慮和恐懼,重獲自信。不論家裡的孩子是學齡前還是青少年,都能有效在第一時間進行「急救」,防止焦慮擴大。

《食材保鮮事典》

作者: 沼津理惠
出版社:春光

你是否平時太忙錄、無法時常去採買食材,每每購買超量的食物囤積?好不容易扛回家的食材,是否往往一股腦就往冰箱塞,而且經常放到壞掉?家裡的食材保存方式有可能是錯的?

你是不是認為食材經過冷藏或冷凍之後,風味一定會變差?其實冷藏不僅能夠防止食材腐壞,也有催熟的作用;冷凍的食材煮熟速度快,容易入味,更能縮短烹調時間!

本書告訴你——學會保存食材,就能夠減少採買的次數,跟著做,讓食材的保鮮期從短短幾天延長至1個月,甚至更多!飲食的價值觀,更會進一步影響到你的生活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