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是因為大腦失控,不是你的抗壓性太低!指引你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診斷與治療,回歸正常生活!席捲世界的憂鬱症療法革命,正在展開……
憂鬱症在全世界的盛行率大約是6%~8%左右,每五人中就會有一人罹患憂鬱症,在臺灣約有兩百萬人受憂鬱所苦。但擁有平衡的大腦,才能有健康的身心。憂鬱不只會影響心靈,更是危害到身體健康。
集結臺灣八位醫師與心理師,全方位了解當今世代的對大威脅──憂鬱症。完整解說憂鬱症的前中後期,所有對於憂鬱的不安與疑問,都能在這本書中獲得解答。
越是經驗老道的精神科醫師,越能體會憂鬱症千變萬化的表現。每個人的憂鬱症狀都不盡相同,但通常會出現下列四組症狀。
憂鬱四大症狀
一、情緒症狀:心情持續低落,煩躁,易怒,或是情緒起伏很大,跟過往經驗過的壞心情都不一樣。有時會伴隨恐慌、焦慮感。對很多事情都興趣缺缺、提不起勁、沒樂趣、沒感覺⋯⋯等等。
二、思考症狀:強烈的負面思考,缺乏自信,小事也猶豫不決。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思考組織能力退化。有強烈的罪惡感和無望感。出現活著很累、很痛苦,自我了斷的想法〈許多人會被自己的自殺意念嚇到〉。
三、動力症狀:睡不著或睡太多、吃不下或吃太多、異常疲倦、不想動或出門,甚至整天臥床不起。性慾缺缺,甚至出現性功能障礙。
四、身體症狀:憂鬱症的身體毛病五花八門。查不出原因的胸悶、心悸、腸胃不適、各處疼痛、四肢無力、手麻腳麻等。
異質性很高
由於憂鬱症的症狀實在太多,診斷卻只需要一個核心症狀〈情緒低落或興趣缺缺〉,加上四個伴隨症狀〈例如失眠、沒胃口、遲鈍、自殺意念〉每天出現,持續兩週以上,造成個案顯著痛苦或生活功能下降即可。因此,會出現A跟B都是憂鬱症,但表現情形卻截然不同,換句話說,憂鬱症的異質性很高。
美國精神醫學會所制定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因此也為憂鬱症制定了很多特徵標示,用來呈現憂鬱症的多重面貌。
三大特徵
焦慮特徵:患者呈現強烈的不安、擔憂、緊繃、激動,有時反而比憂鬱更為難受。很多人會不清楚自己到底是焦慮症還是憂鬱症。由於憂鬱症讓人信心全失,能力下降,大部分患者都會感到焦慮。有研究指出,具焦慮特徵的病患治療難度更高,自殺危險性也會增加。
混合型特徵:雖然憂鬱症正在發作,卻同時出現躁症表現,例如精力旺盛、滔滔不絕、衝動性增加等,這類型病患往後可能會發展為躁鬱症。
精神病特徵:在憂鬱症發作期間,出現幻覺或妄想等脫離現實的症狀。例如有聲音告訴自己:「你沒用了,徹底失敗,不值得活在這個世界上!」或是堅信自己體內器官已經腐爛,無法消化而拒絕進食。有些患者因為精神病症狀嚴重,已完全遮蔽憂鬱症狀,造成診斷困難,無法對症治療。
年齡與性別
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生理狀態與心智能力各不相同,年齡層自然會影響到憂鬱症的表現。例如青少年的憂鬱症多以煩躁、易怒、行為脫序來呈現。老年人的憂鬱症表現則是多為身體狀況不佳,經常擔心老了身體退化,又覺得自己失智了,什麼都不會。至於情緒低落,負面思考等典型症狀,有時反而不是那麼明顯,也不是老人家們關心的主題。
此外,性別對憂鬱症的表現也有很大影響。男性憂鬱多以煩躁、憤怒、沒耐性為主,也比較會用衝動行為來抒發情緒,例如酗酒、飆車、沈迷電玩、家暴等;女性的表現則常「往心裡去」,呈現內疚自責、自我傷害等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的情緒與荷爾蒙及生理週期密切相關,「經前不悅症」「孕產期憂鬱症」「停經症候群」都是荷爾蒙變化影響情緒的疾病表現。
大腦病灶因人而異
大腦區塊活性
有些人對抗憂鬱藥物的反應非常好,一顆百憂解就讓他二十年來的憂鬱症都不再復發。有些人藥物一換再換,甚至加上多線輔助藥物,效果卻非常有限。科學家們致力於找出能用來區分憂鬱症類型的生物標記。
由於醫療影像技術的發達,現今已經能看見大腦各區塊的活性,也能測出像電線般神經迴路的連結性,多虧大腦地圖讓我們有機會一窺憂鬱症的病理機轉。
二○一七年康乃爾大學的研究團隊在頂尖醫學期刊《自然醫學》發表了一篇論文,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檢測一千多位憂鬱症患者的大腦後發現,憂鬱症可以根據前額葉與邊緣系統連結的失調模式,區分為四個生理亞型。
不同的亞型症狀表現有差異,例如焦慮,恐懼等症狀在亞型一、四特別明顯,而失去興趣、遲鈍等症狀則容易出現在亞型三、四上。這種生理亞型可以預測治療效果。另外,經顱磁刺激是一種能活化特定腦區與大腦迴路的憂鬱症新療法,康乃爾大學團隊發現,TMS對亞型一的效果特別好,有82.5%的患者有效。然而,亞型二的患者卻只有25%對TMS刺激有反應。
女性有10%患病機率
憂鬱症在全世界的盛行率,大約在6%到8%左右。一個人一輩子出現憂鬱症的機會大約在兩成左右,也就是大約每五個人中就會有一人,在一生當中會經歷過憂鬱症的週期。
在社區當中,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可能會呈現憂鬱的症狀。在臺灣大型的調查,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以臺灣人憂鬱症量表做兩萬多人社區人口的調查,可發現十五歲以上民眾8.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
年齡上則是六十五歲以上8.4%有重度憂鬱,其次為十五∼十七歲6.8%重度憂鬱,估計憂鬱人口逾百萬。性別上來看,女性為10.9%,是男性6.9%的1.8倍。
敏感體質決定盛行率
如果將焦慮和憂鬱一起納入考量,長期的追蹤調查,男生和女生焦慮及憂鬱的機會,大約在四分之一左右。根據國外的研究,焦慮會開始於兒童及青少年的初期,憂鬱始於青少年的中後期,之後焦慮和憂鬱就容易混合出現,隨著出現的週期越長,就有可能成為難治療型的情緒問題,例如難治療型的憂鬱。
雖然,環境可能會影響憂鬱症狀,例如在特定壓力下,情緒比較容易低落,然而在全世界不論高收入或低水平收入的國家之中,難治型憂鬱症都有一定程度的盛行率,這顯現出在憂鬱症的影響因素裡,情緒的敏感體質,才是決定盛行率的原因。
小心慢性惡化
憂鬱症的發生常常是逐漸惡化的,但也會突然間大幅惡化,大部分的憂鬱是週期性的,也就是一段時間的急性期惡化後,症狀可能部分恢復,再進入下一個週期,憂鬱的週期越多,憂鬱的時間可能更加的連續,對於日常生活的功能影響越大。
憂鬱症是個一輩子的疾病,有許多人希望能夠痊癒,但實際上應是指症狀改善,不要太影響生活。要完全脫離憂鬱症,隨著發生次數越多,難度會越來越高。
剛開始在治療的時候,如果以藥物治療為主,產生效果大約會需要四到八週的時間,有些個案剛開始的憂鬱期只有三到六個月,大部分都可以在治療的十二個月內穩定。隨著生病的週期超過兩年以上,回復的比例逐年下降,如果合併焦慮,完全恢復的難度更高,更容易慢性化,對生活的功能影響越大。
(興韻/輯)
《憂鬱是因為你的大腦生病了》
作者:洪敬倫,唐子俊,台灣臨床TMS腦刺激學會
出版社:世茂
其他書訊:
《經濟學的決策思想》
作者: 喬治.史皮婁
出版社:大寫出版
說到底,經濟學就是在探討「決策」。人們「應該」怎麼做決定?人們「實際」怎麼做決定?諸多智者絞盡腦汁,發想出一套套理論,試圖解釋大家面臨限制、風險、匱乏時,如何做出最佳決定。
作者史皮婁爬梳三百年來針對決策的研究,從白努利的聖彼得堡悖論,傑文斯、瓦拉斯、孟格爾、戈森、裘布依等人的邊際效用理論,到二十世紀馮紐曼與摩根斯坦的期望效用理論、特維斯基和康尼曼的展望理論,與塞勒的行為經濟學等,細細追溯重要思想的形成,描繪關鍵經濟學思想家其人其事,深入淺出地呈現這段宏觀歷史。
《我是這麼說的》
作者: 露絲.貝德.金斯伯格, 瑪麗.哈爾內特, 溫蒂.W.威廉斯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她是美國史上第二位最高法院女性大法官。她是說真話的「法院之友」,也是大眾仰慕的「聲名狼藉」人權鬥士。她的辭世,撼動美國憲政光譜。身為美國司法傳奇與人權促進者,RBG金斯伯格大法官在世時堪稱一整代人的「正義偶像」,辭世後更牽動美國司法界與政壇的光譜擺盪。
本書由RBG本人與兩位法學研究者共同編述撰著,統合與梳理各式採訪脈絡、時代背景與資料匯集,展示金斯伯格大法官令人嘆服的淵博智識與法學灼見。
透過理性架構與感性筆觸,讓這位美國最傳奇的「異見者」親自「現聲說法」,為當前世界的司法政風與人權論述打下一劑強心針。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
作者: Ying C. 陳穎
出版社:日出出版
因為COVID-19疫情返台,Ying得以有機會好好拜訪、認識關注已久的台灣甜點店家、職人。台灣職人們的熱情和靈活令她感動,餐飲界的活力與無框架更使她訝異。這是異於法國巴黎,另一處生機盎然的新天地,處處皆是怒放的奇花異草卻鮮為世界所知。
於是一個全新的採訪計畫就此產生,有別於過去扮演將法國的甜點、甜點師推廣給台灣市場的角色,這次Ying要藉機深入了解台灣市場,並將台灣的法式甜點、甜點師介紹給台灣及國際讀者。
藉由這本近18萬字的深度訪談,期盼讀者也能一同參與Ying與甜點師們的這趟自我發現之旅,給予台灣甜點師及相關領域職人更多關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