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如流水 刪Q成功無需過度解讀

林意玲 2021/10/24 07:44 點閱 2613 次
台灣民主發展至今,在在顯示「物極必反」與「民意如流水」的硬道理。(中央社)
台灣民主發展至今,在在顯示「物極必反」與「民意如流水」的硬道理。(中央社)

【台灣醒報記者林意玲特稿】台中二選區以超高投票率、有限的差距,成功罷免臺灣基進黨唯一一席立委陳柏惟,各方紛紛片面解讀原因與影響。其實,刪Q的成功不過是各種氣氛醞釀下的一時效應,無需過度解讀,兩黨硬戰還在後面。

刪Q事件最明顯的意義是51.72%的歷史性投票率,以及贊成與反對票數拉鋸僅差4466票,顯示各方勢力賣力動員的結果,更顯示刪Q結果是多重複雜因素的集結,很難區分何者為主、何者為非。(民進黨蔡英文的戰令、國民黨新主席朱立倫的首征、台中顏家的大反攻、陳柏惟的個人爭議...。)

唯一可以看出來的意義是,台灣民主發展至今,在在顯示「物極必反」與「民意如流水」的硬道理。

君不見2018年韓國瑜如日中天,以89萬選票,擊敗民進黨盤據20多年的高雄當選市長,不到兩年時間,罷韓來勢洶洶,韓國瑜竟以遠超過當選票數的94萬票被罷免、灰頭土臉的下台。一般認為原因是高雄人不滿他中途跳船競選總統失利。

觀察政治浮沉的人都會有一個感慨:「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清孔尚任《桃花扇》),亦即,沒有人能長期站踞峰頂,換言之,越是風光/搖擺(台語),越有人看不慣,要處心積慮把你拖下水。

有人形容此次罷免陳柏惟純是欲加之罪的「仇恨動員」,問題是,哪一次罷免行動不是呢?政治動員是一場「愛者欲其生,惡者欲其死」的拚搏,民主投票號稱是最公平的人類制度,仍免不了人與人的粗暴對決—若非經過足夠的溝通、辯論就以勢力對決的—。解讀刪Q結果,應作如是觀。

刪Q後就結束了嗎?當然不是,下一場補選廝殺/對決馬上就要登場,年底的四項公投、明年縣市長選舉也已經磨刀霍霍,選民該如何珍視自己的手中一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