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

醒報編輯 2021/09/28 07:58 點閱 3776 次

手腳容易冰冷、怕冷、吃了生冷食物會腹瀉,就是「冷底」體質?自律神經失調,該喝溫水還是冰水?喉嚨痛、鼻塞、氣喘、胃食道逆流可以喝冰水或吃冰嗎?喝冰水、吃冰,會使代謝下降或體質變寒嗎?冷水澡和熱水澡,哪個對身體比較好?

舉凡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疼痛、慢性皮膚過敏、代謝症候群、失智症,甚至癌症,大多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發炎反應。過度倚賴熱敷、泡溫熱水澡、保暖、喝溫熱水,結果卻提升發炎反應,造成身體的各種不舒服,甚至症狀會變得更嚴重。

針對一般大眾的疑難雜症,作者根據行醫多年的經驗,以生理學為基礎,用科學思維說明身體的生理機制,重新思考溫度對健康的影響。

沖澡、泡澡用冷水或熱水,應該要以身體狀況與環境冷熱來考慮。年輕力壯的人如果為了鍛鍊身體,以冷熱交替沖或泡澡所施加的生理壓力訓練最強,次強的是只用冷水或是熱水。

吃冰才吃得下飯

一般人熱水沖澡就好,如果想要稍微挑戰自己,可從冷水沖腳開始,慢慢訓練到腿部就可以了。大範圍的冷水澡,身體需要具備相當強的生熱能力(亦即運動能力)與冷適應訓練。對於一般有健康疑慮的人,沖澡的方式比泡澡安全,因為泡澡產生的生理影響比較大,需要考慮身體狀況與接觸時間長短的影響。

而空腹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往往會這麼問,多半是媽媽看不慣兒子還沒吃飯就從冰箱拿冰的飲料咕嚕灌下肚。氣候炎熱時身體變得燥熱,空腹喝冷開水吃冰可以舒緩身體過熱的現象,之後才吃得下飯,所以只要不是甜的飲料,反而可以提振精神、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也可以幫助腸胃蠕動、緩解便秘習慣,以及胃食道逆流。

另外,在寒冷的季節裡喝冰開水,需要經過運動訓練與處在溫暖的室內環境,才不會產生失溫的壓力;因此,在國外的餐廳裡因為有開暖氣,即使天寒地凍,他們飯前常常也是供應冰開水,自有其道理。當然,如果身體無法適應,那麼要如何做,還是需要再三考量利弊。

人體要維持恆溫

吃冰有助於增加新陳代謝、活化脂肪細胞、幫助解渴與散熱。尤其,過熱的時候吃冰,可以提振精神與情緒,多數人因此容易保持活力與運動力;而運動與活力的增加,可以改善怕冷無力的外冷情形,因為經過運動訓練之後,體質就會變得傾向外熱內冷的狀態。

不過,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與促進平滑肌收縮,對於氣管敏感與腹瀉的人,可能需要適量或額外的訓練。

人體為了維持恆溫,生理會有適應現象,體質越接觸溫熱反而怕冷而變寒,越接觸冰冷就怕熱;所以,北方人怕熱而南方人怕冷,常喝溫熱水身體比較怕冷,而常喝冰開水反而比較不怕冷。

而在生理期,喝冰水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使得子宮平滑肌收縮變強,不過可能覺得經痛明顯。但是,好處之一是可以幫助子宮復原、減少經血的總失血量;好處之二是減少缺鐵性貧血與虛寒的體質;好處之三是副交感神經受刺激可以改善情緒,特別是在心情不好、環境溫熱時,可以考慮這麼做。

熱敷易造成慢性貧血

相對於喝溫熱水或熱敷,的確可以緩解子宮收縮與經痛,但是會增加出血量,容易造成慢性貧血。月經期超過五天就可能有輕度貧血,鐵的利用與造血則約需四十天才能補足,因此月經稍微量大或時間長,就會產生缺鐵性貧血,而且即使補充鐵劑與葉酸也來不及。

此外,過度接觸溫熱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因此容易感覺煩躁,再加上貧血後的疲倦、怕冷、體力不支等等都會影響婦女的健康。其實,偏離體溫的冰冷或溫熱都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如果不確定該怎麼做,就保持中性(室溫)就好了。

痠痛時該冰敷或熱敷?

發炎或受傷的急性腫痛不宜熱敷只能局部冰敷,冰敷時間約五到十分鐘左右,可以每一兩個小時重複冰敷一次;而慢性痠痛雖然可以藉由冰敷或熱敷來緩解,但是我不建議熱敷。

慢性痠痛的局部冰敷是為了神經效應,一方面有鎮痛效果,另一方面因為冷刺激之後神經反射使放鬆血管反而可以改善循環,因此需要的時間短只要一到五分鐘以內就可以,如果使用冷卻噴霧效果會更好。冬天寒冷時可以冰敷或冷擦拭後保暖以增加循環。

自主活動能舒緩

慢性痛的熱敷是為了緩解疼痛以便開始自主活動,因此只有熱敷而不自主活動會產生熱適應,而且熱敷會加重局部發炎反應並使神經痛加劇,建議盡量避免。

在我的治療對象裡,有許多運動或意外傷害後產生慢性疼痛的病人,我認為盡早活動比熱敷重要,而不活動的熱敷,在我的建議事項中是一律禁止的,如果因為活動前緊繃需要舒緩,是可以稍微熱敷,幫助運動前熱身。

值得注意的是,痛風性疼痛是不宜熱敷加熱,也不宜冰敷冷卻,除了選擇服用藥物之外,最佳的策略是飲食控制與局部保暖。

天氣冷喝冰開水?

天冷時在溫暖的室內運動發熱後,可以喝冷水、吃冰幫助復原,而且喝冷水的解渴效果比較好,也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並且調節自律神經,幫助脂肪新陳代謝,不過前提是要可以維持體溫。所以,想要在天冷時喝冰開水、吃冰,就要懂得先保暖與保持運動習慣,否則失溫引起身體的壓力反應,那就不好了。

在歐美日韓地區,寒冬季節也常喝冰飲料或吃冰,一方面室內溫度適宜沒有失溫的問題,二來喝一點冰水可以解渴提神(喝溫熱水反而不易解渴,容易口乾舌燥)。

台灣的天氣溫熱時候居多,因此多數家庭裡的室內加熱設備不夠,使得冬天寒冷時室溫低於攝氏二十至二十五度,屬於容易失溫的環境,如果少活動,容易感覺手腳冰冷僵硬,在這種情形下自然常喝溫熱水或熱湯來保暖,但是過度倚賴體外熱源反而製造了各種健康問題。

慢性病可以吃冰嗎?

在溫暖的環境中,心臟不好或糖尿病的人因為散熱能力差,所以容易發生過熱而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現象,進而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因此可以喝冷開水或吃冰降溫,以緩解交感神經興奮對心臟與血糖的刺激;其他慢性病患者多數也是會有類似問題。

簡單的說,就是該散熱解熱時,若反而加溫,會增加生理負擔不利健康。

在冬天寒冷時,身體不好的人應該保持室溫溫暖,而以喝室溫涼開水為主,如果手腳冰冷常需要喝溫熱水取暖,那麼應該注意是否室溫太低造成失溫的壓力,維持室溫在攝二十三至二十五度左右可以減少失溫,這樣的溫度環境還有利於活動,因為冷而不活動終究會對心血管產生不利的影響。

過冷過熱都刺激血壓

高血壓患者對冷熱變化很敏感,過冷會刺激血壓,過熱也會刺激血壓升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並不一定喝冷或喝熱。因為血壓受到藥物、心收縮、血管張力與交感神經狀況等等因素影響,需要視環境與個別情形而論。燥熱或失溫都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得血壓忽高忽低不好控制。

總之,高血壓只要藥物控制得當,身體過熱的時候給予適當降溫,反而穩定血壓減少心臟負擔;相反的,天氣寒冷使得血管收縮會升高血壓,這時候補充熱量可以放鬆血管使血壓降下來。

(興韻/輯)

《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
作者:梁恆彰,楊翠蟬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其他書訊:

《數字裡的真相》

作者: 瓦茲拉夫.史密爾
出版社:天下文化

在二十一世紀,資訊產生的速度愈來愈快。根據Domo的調查結果,全球近80億人在2020年每人每秒產生了1.7 MB的資料。

這世界很複雜,若想真正的理解數字,就要結合基本的科學素養與計算能力。史密爾是全球百大頂尖思想家,他發現近年的重大討論愈來愈不注重數字,因而離現實愈來愈遠。

為了激發讀者對真確事實的關注,史密爾利用容易理解的統計數據和圖表,引領我們進行突破舊有思維、跨領域的探險,讓我們在這個別具意義的時代裡,掌握真確無誤的實際狀況。

《收納全書》

作者: 文化出版局
出版社:積木文化

「好想住在乾淨整潔的房子裡!」可是,上班已經夠忙碌,家裡的東西太多,空閒的時間太少,收納時空間永遠不夠用,斷捨離時總是藕斷絲連。

其實,你只是還沒掌握正確的整理方法而已。首先要了解「整理」的原則。學會有系統的整理方法後,再來學習各種生活物品的保養及收納方法。接下來,參考8位不同生活環境的收納達人,師法8種風格迥異的居家整理創意。

配合物品的特性、使用頻率、外觀造型,來選擇合適的展示型收納或隱藏型收納,是保持視覺上簡潔的關鍵。最後,掌握「維持」的5大方法,從此不論生活還是人生,再也不會亂糟糟。

《慢旅。台灣 風俗美景》

作者: 馬繼康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鹿港為何一夕間從繁華轉為衰頹?在以前,搭火車居然比坐轎子還慢……了解這些隱藏在檯面之下的故事,讓你的旅行不再是走馬看花,能更深入了解當地的人文景象。

化身太魯閣勇士翻山越嶺,體會原始生活的艱辛、參訪全台僅存的扇形車庫,見證百年來火車的變遷……從風俗民情與建築風格中見證台灣的發展史,讓旅行不僅有趣,更具知性。

參加原住民的傳統慶典;循著舊山線見證世代變遷;走進小鎮觀摩失傳的國寶級工藝,擁抱台灣文化的多元與獨特。透過馬繼康生動的文字敘述,了解老建築結構與舉行民俗祭典背後的涵義,帶你一同感知台灣的人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