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囤房稅仍難抑高房價

戴肇洋 2021/09/26 15:50 點閱 1724 次

最近,內政部公布國內空屋首度降到10%以下,馬上遭到在野立法委員痛批空屋數量實際正在持續增加,建議立法院將《囤房稅》排入優先審查之法案。此外,許多民間團體再三指出,內政部必須公開、透明公布空屋數據之外,財政部更需要透過調高囤房稅,藉以抑制高房價問題。

應公布空屋數據

去年突如其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席捲全球經濟的同時,也衝擊了各國房地市場,雖讓飽受房價過高之苦的無殼族群寄望房價能夠下跌,但卻又因市場資金氾濫,加上過去兩年海外匯回資金,卻僅三分之一從事投資,而使得國內房價,尤其六都房價再度上揚。

面對空屋數量續創歷史新高之下,透過實施囤房稅,真的可以有效抑制高房價?其實,早從馬政府時代曾經透過修正《房屋稅條例》第五條,將三戶以上的住家房屋稅率調高從1.5%到3.6%,其結果則是,除了台北市實施持有第4戶以上課徵2.4%、第6戶以上3.6%稅率之外,多數地方政府因不願調高房屋稅率得罪選民,而採取最低稅率1.5%,導致實施效果有限。

囤房難認定

探究其癥結是在:其一,「囤房」定義不易認定,若以台北市來說,2014年實施之後,雖讓房價從蛋黃區一路擴散往蛋白區略呈下滑,但符合「囤房」定義課徵條件卻僅2%,加上屋主不致因調高房屋稅率,而輕易賤價出售輒數千萬元房產;其二,在貨幣寬鬆,加上利率偏低下,租稅難以解決房價飆揚。

雖蔡政府上台之後頗為重視社會居住正義之聲,在住宅政策調整上,除了增加興建社會住宅、修正《房地兩税合一》之外,擴大實施房屋實價登錄、限制土地房屋貸款成數等措施;但似乎忽略正義的精神是分配,亦即在目前國內自有房屋的持有比率接近九成之下,政府住宅政策的職責是,如何讓無殼的一成民眾可以較易取得房屋。

恐波及相關產業

換句話說,政府在住宅政策上必須對症下葯,其職責並非投入「打房」,而是將其核心致力於抑制「炒房」,尤其需要因應不同客群需求呈現多元發展。再者,如果政府住宅政策隨著民粹政客假借居住正義起舞,不但無法解決無殼族群無屋問題,而且任意打房反而波及建築、營造、仲介等相關產業發展。

畢竟,完善住宅政策並非空有居住正義濫情,而是透過市場供需、利率、稅制等措施多管齊下,始能畢其功於一役。然而,更加重要的是,政府與其費盡心力打房,卻又徒勞無功,不如加速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帶動新興產業發展,藉此增加高薪就業機會,提高薪資所得水準,進而有效降低房價所得比,緩解高房價問題。唯有如此,始能協助無殼族群更有餘力購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