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秋季近現代史系列之一〉被大海環繞的明清兩大帝國

魏國彥 2021/09/23 14:23 點閱 1992 次

五百年來,既然西方的船艦來自海洋,作為中土的兩大朝代─明帝國與清帝國─的歷史可以從「如何因應海上來的衝擊」來檢視,這也構成了日本學者上田信大作「海與帝國」的視角。

海與帝國的關係

這本書是日本講談社出版於2004年至2005年的「中國歷史」叢書中的一本,展現了日本史學界對於中國史研究的新角度。日本的歷史教育與研究早年將日本史與中國史放入「東洋史」範疇,與「西洋史」相對,近年有了「世界史」的覺悟,而有了「世界史的誕生」這樣的著作。

對我而言,東洋史與西洋史崖岸分明,各有畛域,是歷史學科內部研究者自身的問題,與大學裡的史學分科相關,不許另方學者越雷池一步,其實這是畫地自限了!事實上,在真實世界裡,自十五世紀以降,東方與西方相遇,來自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人民因旅行與貿易而接觸,有其自然的脈絡與邏輯,反而是學院裡的人為分科,割裂了原應有的理解方式。

交易的「合散離集」

雖然內容侷限于明清歷史,作者上田信的野心更大,因為他提出一套史觀,放之四海而皆準。他非常注重物質條件與自然背景,對於文明發展模式有其一以貫之的說法,用日本人常用的成語來說就是「合散離集」,而其背後的驅動力是「交易」。

在他筆下,交易的類型有武力掠奪、互酬、納貢、市場四種,透過這些機制,物品也就有了「集中─再分配」的各種流程。在他的分析架構裡,元朝的成功帶表的就是一種「集中─再分配」的官方中央集權系統,蒙古帝國鼎盛時期是歐亞大陸最大程度的「集」的時刻,而其解體就代表了離散。

本書的焦點──明與清兩大帝國──又從離散狀態往合集進展,過程中與西方的物品的交易構成了重要的動力,也有決定性的影響。從這樣的史觀出發,作者檢視明朝鄭和的艦隊遠征,看毛皮、鹽、白銀與鴉片的跨海交易。

從「海上的女神」講起

中國沿海的貿易據點,與日本人合作(勾結)的走私,明清兩朝時鬆時緊的海禁政策,以及中國東南居民的媽祖信仰,都栩栩然躍入眼簾;商人、傳教士、冒險家、海盜、官員、軍人都有了鮮活角色。

台灣人讀這本書有特別的親切感,因為與我們身世有關。書的前言從「海上的女神」—『媽祖』說起,說2003年作者在雲南的機場巧遇來自花蓮的一團旅客,其中端坐在候機室椅子上的有一尊媽祖神像,祂肩上披著一塊寫著「湄州媽祖庇佑平安」的布條。

五百多年的時空之旅後,書本的結束又回到湄州媽祖身上:「當我再次凝視端坐在機場長椅上的媽祖容顏時,明清五百年的歷史化為一道閃光竄過腦海──那正是媽祖遍歷歐亞大陸及海洋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