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晴〉機師的過勞與孤獨應正視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21/09/13 16:28 點閱 4086 次

機師在這波疫情中是非常特殊的存在。現在無論是人潮輸送或是貨物運出,除了船運之外,都少不了飛機跟機師,但現在因為防疫的需求,隔離加自我監控14天已經是必備的公式。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機師或是航務人員,一個月出兩趟任務,那基本上就是等於整個月處於監禁的狀態。這是防疫的必須,也因為病毒的發展,短期之內,無法幫他們解套。

機組員身心受折磨

唯一的解方,不是放鬆管制,而是調整出勤的次數,不過現在無論是華航跟長榮的機組員,尤其是機師,根本無法拒絕排班。在這個疫情嚴峻的當下,空運的運費不降反升,對於缺少客源的航空公司來說,貨運就顯得格外重要。

機師無法拒絕排勤,又困於一趟任務就必須隔離十四天,整個月就這樣耗在任務跟隔離當中,這樣的無限循環,不但增加了機師犯規的可能性,也是對機師身心的折磨。

當務之急,政府應該要介入航空業的排班,同時要審視勞工身心健康狀況。站在資方的立場,當然是要盡可能地盡量排班,來維持公司的生存,但是面對勞方的身心疲勞跟孤獨感,恐怕不是航空公司出個心理輔導小組就能應付的。政府必須要了解的是,當機師或機務人員需要排假的時候,到底能否正常排假?

隔離不等於休假

或許會有人說,隔離的十四天不都是假期嗎?隔離的時間不能算為休假,是因為在隔離期當中,這些機務人員甚麼都不能做,放假是讓身心得到舒緩,困在小房間中,那叫做軟禁,稱不上是休息。

政府要審視這些機務人員,除了隔離期跟工作時間之外,到底有多少放假時間?能否跟家人有必要的團聚時間,能否有足夠的自我舒緩時間,甚至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處理家務,這在過去是航空公司的人事權責,但在這個非常時期,政府不能任由航空公司自我決定。

很多民眾只看到零星幾位機師的犯規,卻看不到絕大多數機組人員的坐困愁城。也有人說,機師賺這麼多,應該有所犧牲,但是賺多賺少不應該成為限制人權跟人性的藉口。機師賺得多,是來自於他的專業跟能力,如果拿得多就應該犧牲得多,那麼郭台銘或是蔡總統現在不就應該不要回家,永遠困在公司中才對。

需平衡身心與防疫

新冠疫情這樣的大病,不是幾天幾月就可以攻克。台灣對外交通,也不是只要撐個一天兩天,既然是長期抗戰,機師又是需要長期培養的專業人才,那這些機師跟機務人員的身心狀況,就更加需要國家的關注。應該把這些專業人員視為戰略資產,不能只是當作航空公司的財產。

民主社會之所以可貴,是不能為了多數人,而犧牲少數人。政府要想辦法在多數與少數之間,取得防疫與保障身心尊嚴的平衡,這樣的要求,在航空公司來說,未必是力有所及。

因為還牽涉到了機務人員的孩童教養、就醫、探視等等狀況,不要再拿某個行業的經濟水平來說事,人生不是只要錢就可以。要求機師跟機務人員嚴守防疫準則,他們也有權利要求政府,給予他們應有的基本權利。此時此刻,抗議與尊嚴的魚與熊掌,我們都要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