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全球氣候災難嚴重 台灣因應計劃何在?

醒報編輯部 2021/07/29 10:40 點閱 4077 次

全球氣候異常,中國河南千年罕見暴雨、美國加州降雨量創126年新低、加拿大西部49.5度高溫、西歐萊因河暴雨,全部造成慘重損失,台灣政府沒反應,節能減碳表現全球倒數第3,無具體改善計劃。

節能減碳台灣殿後

台灣長期不重視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節能減碳問題,「202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顯示,全球31國碳排下降,煤炭消費量下跌,再生能源快速成長。澳洲、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在煤炭及石油業者遊說下,幾乎沒有提出任何可行的氣候政策,三個國家表現一様爛。

台灣評比總分位居全球倒數第三,再退步三名,來到第59名,表現最差的是溫室氣體排放,與再生能源發展項目,分居倒數第二及第四,退無可退。報告出爐迄今已近一年,「低感知、低行動」的政府,恐怕早已把這份報告束諸高閣,未來不知道要如何面對其他國家的評價?

氣候異常代價慘痛

世界各國面對氣候異常,付出慘痛生命財產代價,媒體連篇累幅報導,政府高官不可能看不到,但是迄今沒有反應。身為地球村的一員,台灣怎麼可以排除任何氣候異常災難的可能性?但是準備好了嗎?因應規劃在那裡?人民迄今看不到政府「超前部署」。

「202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表現難看,因素很多。但是政府長期電、油、水低價策略,費用只有先進國家三分之一,產業發展不嚴格要求節能減碳,交通政策曖昧不明,高耗油汚染汽機車滿街跑,都是導致人均碳排量居高不下的原因。

再加上日常生活如冷氣使用、建築物設計、植樹造林、農業發展、重大公共建設計畫,幾乎也沒有將節能減碳列為優先考慮。此外,因推動廢核政策,8O%能源來自火力發電,政府迄今提不出氣候政策,也不足為奇了。

氣候變遷 台灣高風險

面對氣候變遷,台灣其實是高風險地區,去年的大旱,證明即使多雨,也不能保證不缺水,再加上颱風導致水災經驗已夠豐富,如何防旱災、防水災,政府必須有週延計劃,不容疏忽懈怠,否則災難來臨,必將付出慘痛代價。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4月在氣候變遷領袖峰會,重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7月16日,官方宣布中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啓動,2162家企業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節能減碳劍及履及

台灣迄今對碳排放或碳定價躑躅不前,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遲遲不定案。歐盟執委會7月14日公布2030年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的「55套案」(Fit for55)一系列立法提案,其中「碳邊境調整機制」草案最受關注,將針對鋁業、水泥、電力產品,加強管制,這規定涵蓋我國台積電、中鋼、台泥等大企業生產,如果不能達標,後果不堪設想。

除了現實的貿易障礙,政府必須考慮,不善盡地球公民責任,將來氣候變遷,災難來襲,究竟該怎麼辦?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世界各地的氣候災難,足供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