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安居樂業的地方正減少中 (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呂翔禾 2021/07/26 11:36 點閱 4393 次

A 3°C world has no safe place

這幾周,世界各地都傳來看似像世界末日的景象:德國因為暴雨,整個城市被淹得像泡在水裡的衛生紙;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屢創高溫新紀錄,而中國鄭州則是汽車淹到像浮在河上的死魚,世界上看起來沒有一處安全的地方,溫室氣體已經讓我們比工業革命前暖攝氏1度,目前看來還只會更糟。

即使這麼多極端天氣,但2021恐怕是本世紀最冷的其中1年,之後的高溫更是難以想像,如果地球的溫度比工業革命前上升3度,外出工作都會有風險,珊瑚礁生態系原則上不復存在,而南極與格陵蘭也將不再有融冰,海平面將上升數十公尺,人類生存的空間將愈來愈小。

6年前,世界各國在巴黎希望將溫室氣體造成的升溫限縮在攝氏2度,但6年過去各國的努力還是有限,每年仍有森林大火延燒、草原終將乾涸、冰川無可避免的會消融殆盡,只有減排是沒有用,各國需要投資更多以適應氣候的變化,以德國為例,就需要投資更多在防洪系統的設置。

大多數國土都在海平面以下的荷蘭,長期在水資源管理有良好的管理與設計,窮國需要的就是這種實質的投資,美國在拜登政府時代也將更大規模的協助窮國適應與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但因應之道勢必有所犧牲。如果某地有很大的機會淹水,就必須勇敢的放棄它。

除了減排,人類是時候正視地球工程的重要性了。以地球的降溫實驗為例,已經有研究指出,在大氣中增加1層粒子層以反射陽光,或許可非常顯著的降低溫室氣體對地球增溫的影響。不過各國的面對氣候變遷的方式不同,是否能因為發展地球工程而降低減排的幅度,還需要更多的討論。

即使如此,我們也必須勇敢的跨出減緩極端氣候的步伐。在愛爾蘭拉菲河淹水時,哲學家柏克曾感嘆人類的渺小,但人類過去在地球上的活動,無意間就已經在影響氣候了。

我們應該善用相同程度的影響力減緩升溫,否則氣候變遷只會讓人類可安居樂業的地方愈來愈少。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1/07/24/a-3degc-world-has-no-safe-place